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新时代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在基层实践中,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必须立足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实际工作,聚焦问题靶向发力,推动作风建设与中心任务深度融合,让求真务实、担当作为在基层蔚然成风。
立足基层实际,深化精准教育。基层党建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需摒弃“一刀切”模式。结合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具体工作,以及基层治理中的矛盾调解、民生服务等实际场景,将规定精神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案例和实操指南。通过“田间课堂”“院坝座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乡音土话”讲清纪律要求,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作风建设与日常工作的紧密关联,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主动性。
融入中心工作,锤炼过硬作风。乡村全面振兴和基层治理是检验干部作风的“试金石”。基层党员干部要以八项规定精神为标尺,在产业项目推进中主动靠前服务,在矛盾纠纷化解中迎难而上,坚决杜绝“躺平式”“敷衍式”工作态度。聚焦“四风”隐形变异问题,如调研走过场、报表留痕多等现象,建立动态排查机制,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查不足、补短板,在攻坚克难中锻造能干事、干成事的过硬本领。
靶向纠治顽疾,力戒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基层工作的“绊脚石”。基层党组织需持续深化为基层减负专项行动,严控文山会海,精简重复考核,打破“过度留痕”怪圈。建立基层干部“减负清单”,明确责任边界,优化工作流程,推动资源向一线倾斜。同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鼓励村民对形式主义问题“随手拍”“随时报”,让不正之风无处遁形,切实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
强化担当作为,厚植为民情怀。作风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于服务群众。基层干部要将贯彻八项规定精神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主动下沉一线倾听民意,把群众关心的道路硬化、饮水安全等“小事”当作工作“大事”。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组建志愿服务队等方式,推动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中亮身份、树形象,用实际行动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治理成效。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一项长期任务。基层党组织需建立“学习—监督—整改—提升”闭环机制,将作风建设纳入年度考核和述职评议;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推广“好作风”典型案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制度约束与正向激励双管齐下,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持久动力。(玉田镇人民政府 王建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