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以来,中美关税战跌宕起伏。5月12日中美贸易谈判发布联合声明,贸易战似又迎来转机。这究竟是危机缓和的曙光,还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企业该如何利用短暂窗口期构建长期抗风险能力?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路径是否正在从“市场占领”转向“规则重塑”?关税战之外,中国企业还面临哪些致命威胁?如何未雨绸缪?
5月12日,《品牌与商业》举办了主题为“关税战下的全球博弈与中国企业应对策略”的直播活动,特邀基誉公关政府与公共事务部门董事总经理Simon Buckby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莉教授做客直播间,围绕贸易战本质、中国企业全球化挑战及应对策略等议题展开了深度探讨。
中美贸易战:从经济竞争到战略遏制
近期,基誉公关对全球27国3000余名商业领袖针对目前的宏观国际环境进行了专项调查。其中,73%的受访者认为,美国现任政府的单边政策是贸易冲突的根源,并希望美国率先采取措施缓和冲突。Simon Buckby指出,责任争议背后是全球化进程的结构性矛盾:“民族主义的兴起与跨国合作的萎缩,使全球经济陷入‘零和博弈’。”他特别强调,多数商业领袖对冲突持续时间持悲观预期——60%的受访者认为,冲突将持续半年以上,15%的人预测,冲突将持续长达两年——这一调研结果凸显市场对长期动荡的担忧。
中美联合声明发布后,全球股市大涨、金价暴跌,反映出市场对贸易战缓和信号的积极回应。然而,Simon Buckby认为:“中美联合声明尚比较简略,其中提到部分关税暂停90天,但具体细则要到稍后才会公布。《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全球经济媒体都认为,这是向前迈出的一步,但我们仍需保持谨慎。政府间展开对话、关税暂停固然是好事,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在基誉公关对全球商业领袖的调查中,当被问及“谁会是关税战的最大输家”时,超过65%的受访者认为是企业自身。从国家层面来看,56%的受访者认为,美国经济将遭受最大的损失,49%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也会受到较大影响。此外,70%的商业领袖认为,关税冲突损害了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关税冲突对各方带来的损害均不容小觑,这也将使中美双方都有强烈的动机,继续推进谈判对话。“我们要肯定刚刚取得的成果,并期待更多进展,但这确实只是漫长进程的开端。”Simon Buckby如是表示。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挑战:从“标签化”到价值重塑
“在过去的全球贸易中,一些中国产品被贴上低价、低质和倾销的标签,打破这种刻板印象至关重要。”张莉认为,要改变中国产品在海外市场的标签,中国企业首先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性能、质量和可靠性。
其次,中国企业要在海外逐步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尤其是当企业发展成为跨国公司时,更要确立严格的质量管理标准,并确保生产过程符合高质量标准。同时,企业要积极推动技术创新,紧跟行业前沿趋势,将先进技术应用于产品生产。”
“另外,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讲好品牌故事,引发情感共鸣也非常重要。”张莉认为,欧洲的非政府组织非常关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中国企业可以在当地设立专项基金,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开展零碳、绿色供应链等项目,这样有助于在当地市场讲好品牌故事、引发情感共鸣。
国际传播: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对话”
国际传播不仅是信息传递,更重要的使命是信任构建。Simon Buckby建议,中国企业在海外要避免“政治化表态”,而应专注于提升企业声誉与经济价值。“近年来,北美和欧洲的企业热衷于就各类政治问题发表声明。但我强烈建议企业停止这种行为。企业不应将自己视为政治机构,随意对各种事情发表声明,而应该专注于自身的本职工作,即提升企业声誉、创造经济效益,并且使企业目标与所在国家、所在社区的经济发展重点相契合。”
“同时,中国企业在海外要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包括消费者、供应商、员工、社区、股东等等,他们都需要了解企业的行动、想法以及未来的发展计划。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要时刻谈论所有问题,而应保持沟通内容的清晰、一致,让关键利益相关方能够接收到明确、统一的信息。”Simon Buckby这样建议。
张莉则建议,中国企业在国际传播中首先要深入挖掘自身品牌的独特价值、文化内核与竞争优势,从而形成自身明确的、精准的定位,以制定出差异化的传播策略。
“中国企业要深入了解当地市场的文化、消费习惯,避免文化冲突,精准把握当地客户的偏好和价格敏感度,同时要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当地竞争对手的情况,明确自身品牌的差异化价值。在此基础上,企业就可以打造出适应本地化的创新传播策略。”张莉这样建议。
谈及与国际媒体打交道的方式,张莉介绍,海外媒体与中国媒体的体系差异较大,甚至在欧洲内部不同国家的媒体风格也不尽相同,这就给中国企业的海外传播带来了挑战。中国企业可以在欧洲设立媒体中心,聘请当地记者和编辑,逐步熟悉欧洲媒体的叙事方式。同时企业要在当地建立媒体实时监测机制,一旦出现负面报道,能够迅速澄清。
在不确定性中锚定长期价值
关税战揭示了一个现实:全球化从未许诺稳定的红利,唯有韧性者方能幸存。
“我们都知道,美国政府的政策难以预测。我们生活的时代充满动荡,除了关税问题,全球还存在外交、军事对峙,社交媒体的影响、物价上涨,以及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虽然目前这种严重的局势似乎暂时得到缓解,但企业不能就此放松警惕,而应该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Simon Buckby总结道。
对于此观点,张莉表示赞同:“在关税问题上,中美双方迈出了积极的一步。但对于企业来说,无论局势如何变化,提升产品价值和质量,制定独特的传播策略,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关键所在。”
贸易战的硝烟终会消散,但全球化竞争的底层逻辑已悄然改写——从“成本优先”转向“价值共融”,从“规则适应”迈向“规则共创”。中国企业若仅满足于关税窗口期的喘息,终将在下一轮博弈中沦为配角;唯有以技术突破撕开偏见之网,以文化共情织就信任纽带,以生态共建重塑话语权,方能从“破局者”蜕变为“立局者”。
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变局下,中国正不断深化与东盟战略合作,以马来西亚为代表的东盟国家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的“战略避险走廊”。为支持中国企业利用中国-东盟政策红利,实现产业链资源直通对接,2025年6月9日-6月13日,由金旗品牌研究院组织的商链全球项目将落地马来西亚,组织走访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MIDA)、马中商务理事会、华为、Shopee、极兔、Farm Fresh等机构与企业,通过企业走访+落地辅导培训+资源对接+咨询指导等支持,为企业提供半陪跑式出海辅导,对接所需资源及渠道,落实出海规划。
关于《品牌与商业》:
《品牌与商业》(17bnb.com)成立于2004年,是金旗品牌研究院旗下专注品牌价值驱动商业增长的专业媒体,发掘具有商业价值的品牌案例,对话具有品牌思维的商业人物,理清品牌价值驱动商业增长的底层逻辑,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观点与思考。
关于金旗品牌研究院:
金旗品牌研究院是设立于香港的品牌研究智库,利用香港文化交流枢纽优势,立足香港,链接全球政产学研资源,专注于文化及社会价值议题研究,通过构建“战略智库-文化解码-价值重构”三维赋能体系,为企业提供“文化合规-价值共振-生态共生”的品牌战略护航,以品牌张力赋能企业商业价值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