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偶尔出现肚子痛、拉稀水的情况可能并不罕见,很多人会将其归咎于饮食不当或肠胃感冒。然而,如果这种症状反复发作,且持续时间长,那就需要警惕一种可能伴随终身的疾病——炎症性肠病(IBD)。今天,我们就请西安医学院教授、西安胃泰消化病医院住院部主任孙兰芳为大家科普,如何正确应对这一棘手的健康问题。
炎症性肠病定义及症状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病因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免疫等多个因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这类疾病的特点是病程长、易复发,且可能伴随肠道外表现,如关节炎、皮肤病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炎症性肠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大便中可能带有黏液或血液。患者还可能出现体重下降、乏力、发热等全身症状。由于这些症状与普通的肠胃炎相似,很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因此,当出现持续不缓解的肠胃不适时,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检查。
如何诊断及治疗炎症性肠病?
确诊炎症性肠病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内镜检查等多方面信息。其中,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并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与医生密切配合。目前,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控制炎症、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并尽可能维持疾病的长期缓解。
1.药物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肠道炎症,减轻症状,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注意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2.营养支持:炎症性肠病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因此需要加强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摄入。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来补充营养。
3.手术治疗:对于部分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切除病变的肠段、重建肠道连续性等。
除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外,炎症性肠病患者还需要做好自我管理。这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避免诱发因素,如吸烟、饮酒、精神压力等;定期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炎症性肠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当出现反复肚子痛、拉稀水等症状时,切勿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检查和治疗。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让炎症性肠病不再“跟”你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