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的长河中,非遗技艺如同璀璨明珠,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族智慧。然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让许多非遗技艺面临传承困境,被贴上“老古董”的标签。但总有人用智慧与努力让古老技艺重焕生机。杨家惠,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她的故事,是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型的典范,更是商业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生动案例。
李子柒春晚绒花背后的传奇人物
2025年央视春晚上,李子柒身穿13项非遗在舞台上惊艳亮相。而她手臂上的绒花就是出自扬州绒花传承人杨家惠之手,而李子柒非遗工作站也露出了绒花相关内容,让更多人了解到这门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然而,绒花这门手艺并非冷门,早在2000年,杨家惠就已经凭借它走向国际市场,年销售额高达千万。
杨家惠,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她从小就对绒花制作耳濡目染,小时候住在制花厂,常看工人制作绒花,还帮着父母加工绒花补贴家用。22岁时,母亲退休,她顶替母亲进入制花厂工作,开始系统学习绒花制作技艺,并逐渐掌握了全套制作流程。
(杨家惠在制作绒花,图源:@李子柒非遗工作站)
她的绒花制作技艺精湛,无论是染色、下条、打尖还是传粘,每一个步骤都达到了极高的专业水平。她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更是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杨家惠的艺术成就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她创作的绒花画《锦绣前程》和《富贵祥和》都曾获得“百花杯”银奖。
扬州绒花传承人杨家惠:让绒花走向世界
杨家惠制作的绒花制品出海之路始于2000年。这一年,她和丈夫带着自己生产的绒制品去参加广交会,成功吸引了多家外贸公司前来洽谈,其中还吸引到了迪士尼公司的注意。
扬州作为“玩具之乡”“中国毛绒玩具礼品之都”,所生产的毛绒玩具在国内外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竞争也很激烈。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杨家惠凭借自己的特色产品——小型毛绒玩具,成功脱颖而出。她的产品以小型公仔设计为主,看起来虽不起眼,却因其“小”而成就了在广交会上的“独一份”。因为比起其他的塑料材质的小型玩具、长毛绒玩具,杨家惠做的这种短毛绒玩具就显得很特殊,在当时几乎没有其他人做。
就这样,杨家惠拿到了迪士尼公司pom-pom玩具的独家授权,这一契机标志着她的绒花制品正式走向国际市场。这种只有4、5厘米大小型毛绒玩具深受日本市场欢迎,而她这一供货就是10年。
(杨家惠做的迪士尼pom-pom小玩具)
后来传统绒制品生产面临着工钱低、工人少、季节性强等问题,杨家惠决定转型,将绒花制作技艺融入毛绒玩具生产,把绒花制作中的粘工等工序综合运用到小毛绒玩具的制作中,使产品更具特色。随着时间推移,产品逐渐受到市场认可。
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与非遗的“活态传承”
这样传统工艺走向现代社会的故事并非个例。李子柒通过视频展示绒花的制作过程,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这门古老技艺的魅力。她的回归视频不仅带动了非遗工艺品的关注度,还促进了相关产品的订单增长。她还利用自身流量和春晚舞台展示非遗,进一步扩大了非遗的影响力。
(李子柒2025总台春晚《迎福》节目海报,图源:@春晚)
而杨家惠则通过商业合作,让绒花走向国际舞台。她还多次参与非遗活动,通过现场展示和讲解,让更多人了解这一传统工艺。她还通过开设工作室和教学活动,培养新一代的绒花技艺传承人。
杨家惠与李子柒的共同点在于,她们都在致力于以创新的方式推广传统文化。她们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机遇,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一个早早嗅到了出海商机,通过商业合作把绒花推向了全球舞台;一个靠短视频创作,让全世界领略到了东方之美。而传统技艺就是在这样的创新中自然传承,焕发出新的生机。非遗不再是“老古董”,而是真正“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