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同期,药明康德还悄然宣布其已投入运营的常州基地再次新增多肽产能,目前公司多肽固相合成釜(SPPS)的总规模已经提升至41,000升,较去年初的32,000升又有了近万升的扩增。
众所周知,新药研发始终面临着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痛点”。这几年,医药行业诸多公司“节衣缩食”,药明康德为何敢于、并能够大手笔扩建?常州基地又承担着这家公司对未来怎样的判断?这篇文章试图为你揭开答案。
从研发到生产的“一站式”服务
说起常州基地,首先不可忽视其选址。这座古城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兼具创新活力,其地处长三角经济区的中心地带,与上海、苏州、无锡等城市互通互联,不但交通便利,而且高新人才聚集,医药产业发达。
2016年4月,药明康德常州基地正式开业,有媒体用“高朋满座”形容当时的盛况,这个基地从一开始设计建设时就对标世界级标准,收获了无数期待。
整体来看,这一基地的表现也的确“不负期待”。
常州基地的规划分为三期,药明康德披露,从2016年至今,这座基地始终保持着一边建设一边投产,即使如今占地已有30万平方米,仍旧保持着满载运营。
从新药开发环节看,常州基地专注于支持创新药研发与生产,支持的药物中不乏“明星分子”,比如其第一个车间生产的就是伊布替尼。作为全球首个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这款药物最早于2013年在美国上市,之后陆续进入欧洲、亚洲,造福了全球众多淋巴瘤及白血病患者。
2023年,该基地共交付了11,672批次的产品,平均每天都有近40批产品下线被送往全球各地,为广大患者带去福音。其小分子原料药反应釜总体积也达到约2,000立方米,这样的生产规模和运作效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属领先,对医药行业和患者都意义重大。
常州基地现有科研人员超过1,100人,而新启用的研发中心距离其仅15分钟车程,二者通过发挥合力作用,可为客户提供更有力的工艺研发和分析服务,从临床前、临床到商业化阶段的多元化项目需求均可“一站式”满足。
如今,该研发中心的首栋研发大楼已经投入运营,其占地1.5万平方米,专注寡核苷酸、多肽以及各种复杂化学偶联药物的原料药工艺开发,目前约500位科研人员已经入驻。根据药明康德的介绍,人员之外,这里的实验室特别配备专门的溶剂输送管道、工艺用水再生系统、通风橱红外感应系统等设施,以进一步提升研发效率,增强可持续性,确保安全作业,另外,还充分运用了自动化及数字化控制,以此助力更快的数据周转率,以及更高的工作效率。
对未来的信心
常州原料药基地的持续产能扩张及全新研发中心的建设、启用是药明康德全球布局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其背后暗含了这家公司认为这些业务还将持续增长的信心。
这种信心从何而来?
这里不得不提到药明康德的商业模式。新药开发是一项流程繁复、需要高效协同的系统工程,而药明康德是产业链中为数不多可以打通从研究、开发、生产以及各环节测试全流程的公司,并且其全流程的打通能够覆盖各种不同类型的分子。
这种"一体化,端到端"的业务模式被称作CRDMO(合同研究、开发和生产组织),常州基地"主攻"其中的D+M(开发+生产)环节,但与业内常说的CDMO相比,由于药明康德的整体平台多出一个R(新药发现和研究),这家公司就有机会进入产业的最上游,及时抓住最前沿的创新机遇。
三季报披露,过去12个月,药明康德在R端成功合成并交付超过45万个新化合物,同比增长7%。有潜力的分子会进一步流向D和M环节,常州基地正是进一步推进这些潜力的基地之一。
根据公开信息,常州基地承载的"D+M"端的业务非常综合,既有占据新药开发"大半江山"的小分子,也不乏多肽、寡核苷酸及复杂化学偶联物等新分子业务,这些业务不仅代表了产业的热点、公司的增长点,更蕴含了许多无药可医的患者的未来希望。
这其中,近期最“出圈”的或许要数多肽类业务。在过去12个月间,以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为代表的降糖减肥药在全球范围内大热,在GLP-1类药物中,多肽类药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药明康德包括常州基地在内的多个基地都深度参与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药明康德在2024年的投资者日活动上透露,由于有新药研发前端业务的及时洞察,早在2011年,该公司就开始布局多肽研究和测试能力,开发及生产端也因此提早感知风向,此前已多次投产常州和泰兴两个生产基地的多肽车间,多肽固相合成釜(SPPS)体积快速提升至41,000升。这一数字不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遥遥领先”,并且在2025年还将继续增长。
常州新研发中心投入运营的首栋研发大楼也专注于寡核苷酸、多肽以及各种复杂化学偶联药物的原料药工艺开发和分析研究,药明康德新分子CRDMO业务再次向前大跨一步。
创新的浪潮不会停息。值得相信的是,未来,无论是什么样的创新分子脱颖而出,药明康德都有能力帮助它们高效问世,推动更健康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