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独角兽企业以其独特的创新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日益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引领全球创新生态不断向前发展。而独角兽企业更加倾向于选择产业生态完善、创新资源富集、营商环境优越的地区扎根发展。
重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正紧扣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这两大定位,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由重庆市经济信息委、两江新区管委会和长城战略咨询共同主办的2024中国(重庆)独角兽企业大会上发布的《2024年度重庆市独角兽、瞪羚企业榜单》显示,2023年,重庆新晋独角兽企业2家,总数到7家,(潜在)独角兽企业总数达23家,较2022年的11家实现倍增。重庆,正是凭借其深厚的工业底蕴和不断创新的姿态,用重庆“速度”“温度”和“力度”,积极培育和促进独角兽企业的蓬勃发展。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重庆有速度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重庆坚持做好传统与新兴产业间的守正和创新,大力推进以数字化为引领的工业技术改造,向“新”升级,推动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
今天的重庆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的大类,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4万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了6.6%,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创新投入稳步增长,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5%,位列西部省市第一位;笔记本电脑产量连续10年为居全球第一,占全球总产值的45%左右,每两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一台产自于重庆;汽车、工业半导体、智能手机的产量分别居全国的第二、第三、第四,其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产量突破了50万辆,增长30%以上,并已经形成了3大系统、12大总成、56种配件全覆盖的汽车产业体系。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正在持续带动新能源和新型储能、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速聚集,催生科技服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丰富拓展。这些基础均为独角兽企业在重庆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和有力的产业生态的支撑。
引进培育市场主体,重庆有温度
发展新质生产力,市场是舞台,企业是主角。重庆作为国家首批6个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之一,始终把引进培育优质企业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
在政策供给上,在重庆的企业除了享受西部大开发、高新技术企业等普适性政策以外,还按行业规模给予土地、金融、人才,以及地方经济贡献奖等政策支持。对于产业链带动力强的项目,将“一事一议”的给予专项支持。
在要素保障上,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635万,其中高技能人才168万;聚集1800多家金融机构,市级层面牵头组建了2000亿元规模的产业投资母基金;此外重庆的土地能源等要素成本相对比较低,投资成本仅为沿海地区的60%-80%。
在政务服务上,重庆建设了渝快办数字政务平台,方便市场主体线上申办各项服务,并为上万家企业配备了8000多名服务企业专员,点对点的为企业提供服务。
2023年11月,重庆市经信委发布了《重庆市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工作方案 (2023—2027年)》,重点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全方位建立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服务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加快育成一批技术新、成长快的瞪羚企业,重点支持一批综合实力强、市场价值高的独角兽企业,为重庆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提供有力支持。
系统重塑竞争优势,重庆有力度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与推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大局相互融合,努力实现整体跃升。
在抢抓战略机遇上下功夫,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区域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充分发挥重庆区位优势,促进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依托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积极争取战略材料、集成电路、重要装备等国家重大生产力的布局,建设重要产业备份基地。
在强化创新引领上下功夫,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布局,统筹谋划招引一批重大科创平台、人才团队,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一批行业上下游企业,产学研等协同的创新联合体。面向产业科创需求,针对性布局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支持企业突破更多“卡脖子”技术。
在布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上下功夫,深化拓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制定实施重庆市未来产业集群培育行动计划,共建创新引领、人才汇聚、市场推动、全链协同的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新生态,加快培育卫星互联网、元宇宙、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新质生产力,建设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
重庆,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正以更快的“速度”驰骋在产业升级的赛道上,以更适宜的“温度”孕育着独角兽企业的茁壮成长,以更有力的“力度”重塑着未来的竞争优势。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到新兴产业的崛起,从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到创新生态的逐步完善,有理由相信,重庆的独角兽企业将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它们将成为引领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推动重庆向着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