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横空出世之后,短短两年时间,各种大模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给数字化的时代加装了智能化的引擎。日前发布的2024年一季度居民健康消费指数报告指出,在健康消费领域,数字化和智能化正在成为健康消费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例如按摩椅、血糖仪、胎心仪、护理床、按摩椅等硬件产品,和心理咨询、慢病管理等服务,都正在融入更多智能化的元素。
居民健康消费指数由健闻咨询和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在华泰证券支持下合作研发编制,旨在使用消费大数据衡量不同地区居民消费习惯对健康的影响。该指数自2022年3月首次发布以来,按季度发布最新报告。
本期指数报告基于今年一季度全国300余个城市的消费大数据(包括京东线上平台、壹心理平台和Keep App提供的脱敏数据),从健康生活方式、主动健康管理、疾病控制与管理、心理健康等维度,构建居民健康消费指数评价体系,从而观测地区间的消费行为差异。
在本期指数报告发布会上,远毅资本董事总经理宋依然透露,今年第一季度的投融资数据显示,中国市场最受投资者关注、获得融资金额和笔数最多的,都是智能化医疗器械。
“除了技术创新,我们还很缺服务模式创新。”美敦力全国远程随访业务负责人秦震方认为,实践“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服务本身才是核心,服务升级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设备的升级。
宋依然也认为,健康产业的数智化转型,要着眼于具体的需求痛点,比如为某一种疾病在一个场景里提供闭环解决方案。“先有场景,先有需求,再去找技术这根螺丝钉。”
健康消费新趋势:产品服务智能化
总的来看,数智化在健康消费中的体现,主要是两大融合。一是硬件与软件的融合,二是人工与AI的融合(合作)。
硬件方面,无论是当下数码消费领域热门的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手环),还是各种居家健康管理产品(血氧仪、胎心仪、血糖仪、按摩椅、护理床等),“智能”的核心要素都是通过身体数据监测、收集、分析和反馈等功能的集成,来提升健康管理效率。
图注:得益于“互联网+”和“AI+”医疗健康产品所带来的便捷与高效,智能化血糖仪消费势头强劲。
例如,智能手环可以通过监测身体状态,计算活动时间,发出“久坐提醒”;智能化的血糖仪、血氧仪可以将数据同步到手机APP,便于使用者掌握监测数据的长期变化趋势,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健康决策;智能化的按摩椅、护理床,可以借助传感器和算法模块,给使用者提供更安全、舒适、个体化的体验,而通过遥控操作和远程监测,家属或护理人员对失能者的照护也会更加便捷和高效。
图注:居民健康消费指数报告指出,中国按摩椅市场规模已超过百亿元大关,家用市场的份额正逐年攀升。特别是在物联网和智能技术不断革新的大背景下,电动按摩椅的智能化和互联互通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
再看健康服务,AI与人工的合作,最直接的改变就是借助AI的高效,弥补人力的不足,将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
以心理咨询为例,京东健康互联网医疗事业部精神心理专科负责人岳鑫介绍,目前全国持证心理咨询师约有130万,但真正能够胜任心理咨询工作并以此为业的,仅有数万人,所以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服务非常稀缺。得益于大语言模型的迅速发展,AI在心理咨询方面的应用极具想象空间。“从国内外的一些数据可以看到,主打人类情感沟通和情感疗愈的AI产品,无论在用户的活跃程度还是对话层次的深度上,都显著高于智力型大模型。”
岳鑫表示,尽管AI距离完全替代真人咨询师还相距甚远,但初步试验数据表明,经过专业训练的大模型,已经可以胜任倾听陪伴的工作,在接待来访者的速度和信息收集上,甚至能媲美真人咨询师。在当前我国心理咨询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通过AI与咨询师的合作,有望大幅提升咨询效率,降低服务门槛,提高服务可及性。
国家信息中心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脉策科技首席经济学家陈沁认为,大模型发展成熟之后,还可以在养老领域大显身手。“据我们的计算,没有配偶、子女和第三代同住的独居老人会越来越多,大模型可以为他们提供沟通交流与精神陪伴服务,从而帮助他们延缓认知衰退,保持心理健康。”
在慢病管理/健康管理领域,AI也正在迸发强劲的能量。圆心科技集团营销中心负责人胡月明介绍,基于患者精准画像(包括疾病类型、诊疗阶段、购买记录等),借助大模型开展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全流程管理服务,已经使患者依从性得到明显提高,部分产品的复购率、DOT(Duration of Therapy,药物治疗持续时间)显著提升,患者脱落率则大幅下降。
拥抱数智健康时代:从技术创新到服务创新
回顾以往任何一次技术变革,可以得出一个浅显的结论:要让新技术真正带来效益,仅有技术本身是不够的。正如火车需要铁轨,汽车需要高速公路,医疗健康领域的数智化转型,还需要配套的服务模式创新。
就疾病管理而言,传统的医疗服务场景,都是在医院。“医院里治疗后,再回到医院做复查。”秦震方指出,随着各种居家监测产品的普及,患者及其家属可以更主动地参与到疾病管理中,相应的医疗服务也可以变得更主动。
例如,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需要定期随访,以了解心律失常状况、辅助医生判断心功能变化、查看植入体内的装置是否运行正常等。通过远程随访平台,可以就近在社区医院甚至居家使用随访设备进行数据监测和上传,专科医生远程查看监测报告,反馈诊疗意见,患者不用再到医院挂号排队,就医负担减轻,随访效率也提高。
前端监测与后端服务紧密衔接,从而构建起“居家健康监测—远程同步数据—远程反馈干预”的闭环,使医疗健康服务场景从院内延伸到院外,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对传统模式的颠覆。接下来,便是如何准确评估新模式的价值,也就是解决定价和支付的问题。“现在大家都在做业务创新,但是如何合理、合规地支付或者报销,其实是限制持续创新最主要的痛点。”秦震方认为,创新服务如果落地,不能简单延用传统支付标准,因为构成服务的成本要素已经发生变化。以远程随访为例,硬件厂商、医疗机构等相关各方,需要重新厘清自身在新模式中的定位,找到成本与收益的合理区间。
在体检行业,AI的应用也催化着服务创新。传统体检行业有一个备受诟病之处,就是“只检不管”,报告发送给体检者,服务就告终结。
“每一年大家在单位做体检,你会发现体检报告我们看不懂,看懂了以后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有异常指标,是去看医生还是自己调理调理?抑或是过段时间再复查?自己根本拿不定主意。”胡若玫指出,这一痛点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而且得不到解决,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为客户提供健康管理需要专业的医学团队,人力成本非常高昂。直到大模型迅猛发展的当下,为每个人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才有望实现。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健康管理顾问,会根据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包括疾病史,来为每个人提供个性化的参考意见。”具体来说,在体检前,制定个性化的体检套餐,而不是像往常那样,只能选择固定的体检套餐;体检后,可以对报告进行专业解读,并且有针对性地提供后续健康管理方案。
借助AI技术突破人力瓶颈之后,体检行业向私人健康管家的业务转型也就成为了可能。
在陈沁看来,大模型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人的自主性提高,“人在大模型的帮助下能够更加自由地做想做的事情,成本投入更少,探索的空间因此更为宽广。”这为大健康领域的企业探索新赛道、创新服务模式,孕育了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