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成了孩子们生活学习的好帮手,但是未成年人由于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极易受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侵害。
让我们走进今天的《黔妹妹普法剧场》一起来了解针对未成年人常见诈骗手段有哪些?
作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第一人,父母应该怎样做?
2023年10月16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性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颁布,营造了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了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但仅有国家立法还远远不够。陪伴着孩子成长的家长们,才是为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保护的最重要的防线。
针对未成年电信网络的诈骗类型有哪些?
1、免费皮肤“大陷阱”
宣称免费赠送游戏装备,再通过“激活费、认证费、验证费”骗取未成年人钱财,诱导孩子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
2、红包返利“杀鱼盘”
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诱骗未成年入群,随后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多种借口来进行诈骗。
3、“防沉迷”骗钱财
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或支付宝账号及支付密码来骗取钱财。
4、假明星发“假福利”
诱骗未成年人加入粉丝群,以打榜等名义进一步实施诈骗,不法分子经常以加入“明星粉丝QQ群”为诱饵,声称完成任务可领取礼品或明星签名,诱导未成年人进行转账或刷单。
家长应该怎么做?
1.家长尽量不要将身份证号码、电子银行账户和密码、APP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交给未成年人;
2.要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防骗教育,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链接一律不看、不理、不点,不要理睬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要贪图小便宜,轻信中奖、赚外快等说辞,对于任何理由的转账、汇款要求,坚决不听、不信、不转账;
3.要树立孩子正确的经济价值观,传达努力劳动才有回报,付出才会收获的正确理念。要做好自身手机支付的安全措施,不要让孩子知道支付密码,更不要轻易设置免密支付,以免其受骗后大额转账汇款。同时也要关注孩子自己的微信账号、支付宝账号的余额;
4.要教育孩子多与老师、家长沟通交流,遇到自己无法辨别的事情,或者受到侵害后,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家长,及时报案,千万不要隐藏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