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与文字的关联在所有汉字类别中显得尤为突出。“在《汉字探花》系列之《在金戈铁马间,寻找汉字的踪迹》部分上线期间,该书作者、作家刘伟鹏对媒体表示,甲骨文中与战争相关的汉字的比例超过了与衣食住行相关的汉字,战争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对人的精神气质的影响、对社会风貌和风俗习惯的影响都能在汉字中找到源头。
“我们现在说“武装到牙齿”是一种宣传用语,但在几千年前,这确实是一种常见的状态。“在《在金戈铁马间,寻找汉字的踪迹》部分的开头,作者从“斗”字的造字溯源开始讲解了战争起源。“最小单位的战斗是两个人徒手搏斗。 ‘斗’字的甲骨文是两人以手相搏的象形。在武器的使用还处在初级原始的阶段,牙齿是武器的一部分,先辈确实需要随时做好战斗的准备。“后来这种个体争斗的现象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其它层面,比如最初对人的姓氏的确定,有一些也与这种争斗有关。”刘伟鹏以自己的姓为例解释了争斗这种行为对人类文化的深刻影响。“除了‘刘’的造字原理是依据杀斗而来的之外。 “蔡”字也与凶猛斗狠有关。甲骨文“蔡”是一只长尾鸟的象形,这种鸟长嘴长尾,嗜血好斗,一经开打,斗死方休。造字者用这一自然场景来表示好勇斗狠的一类人。“
“随着战争的发展,争斗从小范围扩大到以部落为单位的群体之间的争斗。争斗更加高级化,各种武器被发明出来。“‘战’字就是由两种武器组合而成。冶金技术出现后,战斗力升级,人类的智慧与发明创造在战争中得到体现。“
书中以汉字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作者认为,“战”是战争的形态和手段,“争”是战争的目的和结果,“争”字甲骨文字形为两手夺一物,群体之间争夺资源,发生武力战事,是影响全社会的大事件,伴随战争发生的场景和导致的结果已刻在了先人的基因中,所以造字者对争夺、战事等都有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罢兵戈,休战事,共建一个安静融洽的社会环境。“争“是一种激烈的动态状态,而人们却赋予它另一个满怀期望的静态状态。与“争”相关的若干字,如“静”“筝”等,都含有安静、和谐和稳定的意思。这是对“争”的动态的平衡。
书中讲述的战争残酷的一面都有汉字作为佐证。“比如‘民’字,甲骨文象形上面部首为眼睛,下面部首是一把锥子,它表示锥子刺进眼睛的场景。锥刺眼是奴隶社会奴隶主对待奴隶的一种手段。统治者通过身体的残害来摧毁被统治者的信心,强制他们只能服从,不能怀疑,这与人驭骡马是一样的,驭骡拉磨,人会用布遮住骡的眼睛,这样骡子就会乖乖地围着一个磨盘无休止地转圈。被刺瞎双眼的民心智自然也会被蒙蔽,像骡子一样被统治蒙蔽,只能原地绕圈。”刘伟鹏解释道,战败部落,男人被刺瞎眼睛充作奴隶; 女人沦为被抢夺的对象,甲骨文中,“奴”“妻”“敏”三个字最初的含义都与上古时代族群之间的战争行为有关系。
“而战争对孩子的伤害则在奚、童等字上表露无遗。男子被俘、女子为奴,他们的孩子命运更凄惨。奚字甲骨文左上方是手,手抓着绳索,绳索下拴着一个人,表达捉来的奴隶之意。而“系”字又有的丝形的细弱的意思,这里便是指绑人的绳索很细,绑的是小孩儿。甲骨文 “童”是指的是被刺瞎一只眼睛,站在高处遥望家乡的小奴隶。
“战争的残酷,是和平年代的人们无法想象的,汉语体系中很多字词都能直观体现打仗的残忍,还有一些成语,如流血漂橹、马革裹尸等,都是作战的血腥场面的描述。”
书中有大量篇幅讲解战争与精神文化之间的关系。“‘我’是什么?它的甲骨文是“二戈向背”造型,表示武器。在生产力低下的阶段,人类的生存方式由捕鱼摘果向狩猎过渡时,对工具的依赖导致人对自身产生包括怀疑、珍惜在内的各种情感,同时对其创造出的武器等工具产生依赖等心理。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处在低文明阶段的自我觉醒状态。以‘我’为中心,对内是身体和思想的启动,对外是持戈怯敌,生存发展。人的中心意识开始以‘我’为核心。
‘我’字蕴含了中华民族的先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也代表了他们对内和外两种关系的处理,同时也代表了自我生存与社会环境变化发展的相融共处之道。”此外,从弓与函、矛与盾等战争字的关系中,还能看到中国人从战争中引申而来的哲学思想。
书中解释到,弓一直有清新脱俗又豪迈驰张的形象,是表现将军潇洒英姿的最合适的武器。而射的动作富含科学性与技巧性,对射的掌握有长期练习以及天赋相关的因素在里面,包含了坚持、坚韧等品格特点,而成果检验又十分出众,符合现代人对某一技能追求的心理预设。函则是装箭的袋子,后引申出“信函”“信封”等义,再往后,又由“信函”引申出“包含”“包容”意思,“函之如海”,便是说能像大海一样包容。“箭矢是锋利之物,要包起来,不外露,不伤害到人,不给人以尖锐逼迫感。函与矢的关系是一种露与藏的关系,与刀和鞘的关系一样,是把锋锐的部分藏起来,不给别人造人麻烦。这是中国人的朴素关念,也是战争的另一面。战争给人造成麻烦,带来伤害,而从战者则希望要包含、海涵,这是博得原谅的愿望。这是汉字发展中的一种比较特别的现象,字义的引申像水流一样,到达最合适的地方,且不让人觉得有违和之感。”同样具有哲学意义的还有盾与矛的关系。因为盾的保护功能,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先民们对盾产生了特别的情绪,并为盾开发出更多的功能。在没有战事的时候,盾的外形就是一件具有艺术开发潜力的作品。它的长方形面或圆形面,以及它的边沿造型,给了具有艺术想象力的人们以装饰打扮的冲动。“这是艺术表现的初级形态,也是最朴素最率真的阶段。”刘伟鹏称,现在盾在生活语境中是安全与坚定的代名词,如我们用到的U盾,就是一种为转送钱财做保障的科技产品。以及公安部门,把打击罪犯、保护民生的行为也称为金盾。它传递的更多是生活里的勇气与决心,同时富含保护的意义。“矛”与“盾”作为战争攻防的两种基本形式,时刻体现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再有知识的“知”字,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箭,借代行猎、作战,其甲骨文部首中还有一个表示行猎或作战的武器“干”,这进一步表明了“知”与战争的关系。所以知的本义是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后引申为经验、常识、真理。在远古时代,使用箭是非常重要的生存手段,但箭的使用又有一定的技巧性,需要更有经验的人来传授,作战也是如此,箭矢在战场上的用途我们在前面讲过,而使箭的名字的经验是难能可贵的,他们本身聪明,了解、懂得,通晓与矢相关的知识,有资格谈论和传授经验给需要的人。
《在金戈铁马间,寻找汉字的踪迹》是《汉字探花》系列丛书第三部分,该书由中国当代教育出版社携作家刘伟鹏共同推出,该系列丛书共分八本,分别为《在上下千年里,求索汉字的足迹》、《在自然万物之间,寻找汉字的迷踪》、《在金戈铁马间,寻找汉字的踪迹》、《在笔走游龙间,寻找汉字的足迹》、《与鱼龙牛马对谈汉字的意趣》、《在汉字垒起的城头,看王朝更迭变幻》、《在汉字的地理空间,看古城风流云散》、《以汉字为阶梯,探析先贤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