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下午,复旦大学地标建筑——相辉堂前的草坪上,一场别开生面的鼓圈活动吸引了很多学生的注意。这是凡音优眠和复旦大学生命与潜力学社联合举办的校园心理减压活动。
5月27日是复旦大学118年华诞的庆祝日,5月25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因此,相辉堂前的此次鼓圈除了减压还有庆祝的意味,这也是百年老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创新探索。
凡音鼓圈助力复旦大学音乐心理建设现场实况
凡音鼓圈是凡音历时多年打磨的IMAT专利音乐疗愈体系之一,不同于传统的“消耗式团建”,鼓圈疗愈参与者可以在新颖有趣的音乐、艺术互动中,抒发压抑情绪、激活快乐因子、实现深度减压和深度情感链接。
现场的一位参与者表示,自己不会玩乐器,但很喜欢听音乐,这次鼓圈给了他一个机会将自己情绪的通过乐器表达出来。“有种放飞自我的感觉。跟二胡、钢琴那种精准演奏的乐器不一样,这些乐器形式更自由,反而能让我们更容易地表达出内心的东西。是个很愉快的经历”。
凡音看中的不仅仅是鼓圈的娱乐性。实际上,鼓圈作为一种不受乐器限制、不受人数限制、无需音乐基础的非药物干预形式,在青少年心理减压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现代神经科学、脑科学以及国外音乐治疗的循证研究显示,在打鼓的过程中,人的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会分泌,情绪和快乐指数会自然上升。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针对鼓圈的一个研究显示:参与者的抑郁情况减少率高达38%;焦虑感也降低了20%;整体精神健康状况提升了16%。
大学生正值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关键阶段,不论是人际关系、性格、恋爱、家庭关系,还是学业压力、就业规划以及过高的自我期待,均会对他们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 18岁以下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达30.28%,18~24岁占比达35.32%。
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难以坚持长期心理咨询、羞于主动、不愿表达、不喜欢说教式沟通、极端情绪无处发泄),传统的心理咨询在青少年群体中往往效果不太明显。而鼓圈疗愈因其互动性、包容性和非侵入式的沟通方式,成为青少年抑郁和焦虑的最佳防治手段。
作为中国音乐疗愈领域的龙头,凡音拥有背景多元的音乐疗愈师团队,并依托其独创IMAT(团体互动式音乐艺术疗愈)专利疗法,将鼓圈和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相结合,帮助上海各大、中学校创建集趣味性、疗愈性、体验性为一体校园音乐心理减压中心。
“我们曾在卢湾区高级中学、杉达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对老师进行鼓圈培训,帮助他们借助鼓圈的力量触达青少年的心灵、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也曾为众多企业和机构带去高质量的鼓圈团建活动。每场活动的反馈都很积极,最近一次在给嘉定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和嘉定中光中学的老师联合培训中,参与者十分满意的比例超过92%。”
凡音鼓圈培训老师收获统计反馈
“青少年处于特定的成长阶段,无论他们是敏感细腻,还是叛逆自卑,音乐心理类的活动都有不教而教不治而治的效果,凡音针对这些现状已经研发实测形成了系统的校园音乐心理建设综合解决方案,只要学校有意向,我们愿意毫无保留地,一站式提供乐器配置、师资培训、教材授权、活动代教、公益展演等支持,帮助下一代更好地成长。”凡音创始人沙建军接受采访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