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济南市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关键时期,济钢集团勇担空天信息产业链“链主”重任,以服务国家“航天强国”战略为使命,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关键支点,积极响应省市发展空天信息产业的战略部署,全面打响了一场关乎未来产业布局的人才攻坚战,交出了一份从钢铁脊梁到火箭苍穹的精彩答卷。
01 战略引领:服务国家战略
下好人才“先手棋”
济钢集团深刻把握国家“航天强国”战略机遇,将发展空天信息产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出发点。随着《济钢集团航空航天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意见(试行)》的印发,将培养一批精通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工艺、深刻理解航空航天质量标准的高技能人才放在先发位置。2025年5月,济钢集团与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火箭装备制造实训基地正式落成,这是济钢集团向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战略转型的关键举措。通过模式创新培养的人才,为济南市全力构建的空天信息产业生态持续注入源头活水,成为“济南制造”向“济南智造”跃升的生动实践。
02 模式创新:实施“大鹏计划”
构建“3×3”人才培养体系
济钢集团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强企为导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人才引育方面,创新实施“大鹏计划”,通过“存、挖、活、引、抢、借、招、培、评、提”十字动态循环工作法为新产业引才聚智,构建起“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协同、“实训基地+加工中心+职业院校”三点联动、“跟岗实训+脱产培训+业余培训”三维赋能的“3×3”新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这一体系充分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导向,实现了管理、技术、操作全序列人才梯队全覆盖。就在不久前,济南市委组织部和济钢集团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组织开展了济南市航空航天(空天信息)产业专题培训,来自全市的有关市直部门、市属企业、区县(功能区),以及驻济高校中层干部及部分业务骨干参加了培训。本次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政策、通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空天行业领导管理人才,推动航空航天(空天信息)产业突破发展,为全市13条标志性产业链发展提供借鉴,为“工业强市”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产业支撑。
03 路径突破:分阶段淬炼
实现从“工”到“匠”的能力跃迁
济钢集团首次组织的火箭装备制造人才培训,将这一体系与航天产业特殊要求深度结合,通过“四个结合”的课程设计,“五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六维驱动”的管理机制,强化航天质量意识和严慎细实工作作风,形成了具有济钢特色的人才孵化新模式。 第一阶段,学员深入济钢火箭装备制造实训基地车间一线,通过“跟产实操”,在真实产线环境中,直面火箭装备制造的重点环节。第二阶段,学员转入职业院校,持续巩固机械制图、公差配合、NX三维建模等理论课程,深化数控设备、装配定位、检验检测等专项训练。这条从“车间产线”到“校园课堂”再奔赴“未来战场”的培养路径,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理念,有效推动学员从掌握单一操作技能的“工”,向理解工艺原理、具备系统思维的“匠”转变。
04 跨步转型:从钢铁工人
到航天工匠的战略转型
济钢集团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激励职工向新产业跨步转型尤为关键。一批曾奋战在钢铁产线的技术工人,通过“大鹏计划”和“3×3”培养体系的系统赋能,实现了从传统钢铁制造向高端装备智造的战略跨越。目前,已有500余名职工参加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技能培训。他们以“归零心态”投入学习,用实干锤炼每一道工序,用创新突破每一道难题,逐步成长为具备航天品质意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济钢职工顺应时代、勇于突破的精神风貌,更展现了济钢集团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的坚定决心。
05 未来展望:为“制造强市”筑基
贡献济钢力量

济钢集团未来产业的人才攻坚让一批具备航天品质意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一个高效务实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验证,一个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产教融合的成功案例已然呈现。未来,济钢集团将继续深化完善“大鹏计划”与“3×3”培养体系,围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前沿工艺和先进技术,拓展培训深度与广度。同时,积极与外部合作企业、实训基地、大院大所、技术协会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构建覆盖更广、协同更紧的空天信息产业人才生态圈,为济南市在波澜壮阔的商业航天时代抢抓机遇、赢得未来,持续贡献坚实的“济钢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