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元明杂文生涯五十年”研讨会主席台。 周瑞玲 摄影
近日,“蒋元明杂文生涯五十年”研讨会在湖北黄石市图书馆举行。研讨会由全国各地杂文学会第37届联席会轮值会长范国强主持,6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杂文家及10余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出席了此次会议。
蒋元明先生是当代中国杂文界的领军人物,其作品以思想纯粹、文化底蕴深厚、语言干净著称。他从1975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人民日报》,编辑杂文30余年;近几年又编辑《北京杂文》。北京市杂文学会成立于1985年,他从担任副秘长到副会长、常务副会长整整40年。全国各地杂文学会联席会(联谊会)已历经39年、共37届,他从2009年第23届到现在,从担任组委会常务副会长到会长已16年。他创作杂文,也已50年。
蒋元明首先从编辑的角度作了《杂文波浪式前行——新时期杂文的四个阶段》的发言。他认为,新时期杂文,是指1976年10月以来的杂文,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从探索走向繁荣” “走出危机,开创新局面”“杂文低潮期”“杂文复兴期”。
他说,粉碎“四人帮”后,《人民日报》副刊率先恢复杂文刊载,全国大大小小的报纸纷纷跟进。那十年是从批判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和杂文专栏《三家村札记》开始的。1976年10月以后,许多老杂文家心有余悸,新的杂文作者又缺乏经验,新时期杂文如何写、如何编,就有一个探索的过程。由探索走向繁荣,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这个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报刊大多发表杂文,大量的杂文作品集陆续出版,各地杂文学会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第二个时期,上世纪80年代末,杂文一度陷入危机。从危机中寻找生机,开创新局面,使杂文迎来了20余年的辉煌。第三个时期,杂文在不知不觉中从大多数报刊上消失,进入低潮。到今年3 月《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的“金台随感”杂文专栏重新登台亮相,杂文人才仿佛看到了杂文复兴的曙光。
蒋元明最后说,令人欣慰的是,近40年来,我们全国各地杂文学会一年一届的联席会(联谊会)这个平台,却像航船一样,不管风浪起伏,始终行稳致远,红旗飘扬!联席会聚集了全国一批杂文坚守者,即使三年口罩时期也在网上开会交流,坚定信心。他们是杂文的种子,也是杂文的播种者。

“蒋元明杂文生涯五十年”研讨会现场。 周瑞玲 摄影
接着,袁波、黄爱荣、高伟、李向伟、梁凌、朱大路、郑志忠等杂文作家先后发言,从思想内涵、艺术特色与社会洞察等多维度,对蒋元明杂文作品进行了深入探讨;对蒋元明杂文生涯五十年来对杂文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进行了回顾与总结。现场各抒己见,交流热烈。
陕西省杂文学会副会长袁波认为,蒋元明先生作为一位坚守杂文阵地半个世纪的作家,他以深厚的学养、敏锐的洞察与独特的文风,成为中国杂文界的一位领军人物。蒋元明的五十年来的杂文之路,是一场负重前行的思想跋涉。令人敬佩的是他在杂文形式上的大胆创新,他用妙笔书写真相,以幽默包裹锋芒,在喧嚣时代中坚持清醒的批判。
江苏盐城市杂文学会会长黄爱荣在发言中说:蒋元明先生半个世纪的杂文写作与编辑,参与杂文学会的组织与领导,主持全国各地杂文学会联席会的工作与活动,为当代杂文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接任全国各地杂文学会联席会组委会会长后,他提出了多项改措施,比如授予有贡献的老杂文作家荣誉称号,建立联席会轮值会长制等,推动联席会在新的形势下健康发展。
山东青岛市作协副主席高伟在发言中说:蒋元明先生对我的职业和写作有着双重的重要影响。蒋老师的文风自然、流畅,毫不造作、有风范。蒋老师的杂文,文脉周正,这种周正,不是四平八稳的被知识匡正了的那一种,而是去无限地接近天道的那一种。他的好多文字体现当代性,放在任何年代去阅读都合适,这个特别了不起。
河南洛阳市杂文学会执行会长李向伟, 从蒋元明杂文作品的深沉力量、对全国杂文生态构建的贡献、在全国杂文组织中的领导力三个维度,论述了蒋元明对杂文事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作为杂文家的蒋元明:其杂文有着沉潜之美,犹如一泓深潭,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涌动着思想的激流;作为全国杂文组织主心骨的蒋元明,如温文尔雅的儒将,运筹帷幄,处变不惊,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
河南洛阳市杂文学会副会长梁凌在发言中说,蒋元明先生的杂文随笔,是思想与语言完美结合的典范。大量的奇特比喻和丰富想象,让读者忍俊不禁的同时,也轻松读懂了经典。在当代杂文创作的星空中,蒋元明以其深刻的思想、幽默的语言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一颗耀眼而不可忽视的星辰。他的作品有刺、有花、有笑声,恰似会笑的玫瑰,绽放在杂文苑中。
全国各地杂文学会联席会组委会副会长、上海市浦东新区杂文学会会长朱大路在发言中说:三百六十行,杂文这一行的饭不容易吃。蒋元明写杂文五十年,编杂文三十余年,至今仍在为全国的杂文事业奋斗,更属不易。蒋元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人民日报》副刊主编的杂文栏目,全国闻名,为我们地方报纸树立了标杆。他在编报之余,自己也撰写了大量杂文。以1997年出版的《人生小品》为例,就是充满了地气、锐气、灵气的作品。他笔底的地气、锐气与灵气,让其杂文成为文学大家庭里的一员,深受社会的好评!
福建莆田市杂文学会党支部书记兼副会长郑志忠在发言中说,蒋元明先生善于在生活深处掘清泉,于经典高峰借慧眼。他以五十载的杂文实践,为我们点亮了两盏引路明灯:观察生活与读透经典。他“引领我们重返生活与经典的现场,于平凡处洞见深刻,在文字中唤醒沉睡的故事”。

研讨会上的精彩发言,引发广泛共鸣,现场掌声不断。柯志国 摄影
研讨会上的发言,睿思妙语,真知灼见,充满了对蒋元明杂文和杂文生涯的认可、崇敬与感佩。在《蒋元明杂文生涯五十年》资料汇集中,丁兆丹、马誉炜、范国强、王玉琴、刘诚龙、朱晴方、陈鲁民、胡建新、司徒伟智、李正冬、李秋生、沈栖、孙振军等众多作家,都发表了读蒋元明杂文的感想,对他编辑杂文和组织杂文活动所做出的贡献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字字珠玑,篇篇浓情,表达出对蒋元明先生的敬意。
联席会常务副会长李下先生在资料汇编的前言中写到:“蒋元明会长杂文生涯五十年,也是改革开放的五十年,有一定的代表性,研讨一下,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杂文的自信,也是对我们新时期杂文史的一个小小的回望。”
最后,全国各地杂文学会联席会名誉会长段柄仁先生作了《一生只为杂文谋》的发言。他说,第37届联席会上专门安排了“蒋元明杂文生涯五十年”的研讨会,这在杂文界为一位杂文家组织全国性研讨会,还是第一次,这就更增强了这次联席会议的分量和影响。
段柄仁先生谈到:蒋元明长期默默奉献于《人民日报》杂文编辑岗位,他的一生多数精力都奉献于杂文,在我们杂文队伍中,是为数不多的从大学毕业到现在,终身把杂文事业作为主业的“杂文人”。
段柄仁先生强调,这位“杂文人”,对杂文事业的第一大奉献,是在杂文编辑岗位的艰苦付出。他和同仁一道,创办“金台随感”专栏,使《人民日报》的杂文一度成为引领杂文鲜花盛开的园地。特别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他起了起死回生的斗士作用,在90年代初,他又起了转危为机的勇士作用。总之,在杂文编辑群体中,他是一位佼佼者。
段柄仁先生认为,蒋元明对杂文事业的第二大贡献,是他在担任杂文编辑的同时,还不断进行业余创作,陆续出版了20余部杂文、散文等著作。他的杂文思想清正、思维缜密,适时不跟风、扶正不献媚、祛邪不过头,颇受读者欢迎,是颇有影响的全国知名的杂文家。
段柄仁先生指出:元明对杂文事业的第三大贡献,是在杂文队伍的交流整合、建设推进上,付出了可贵的心血。不论在职还是退休后,他一直是杂文家之间的联络员,杂文队伍建设的参与者、推进者,是北京杂文学会和全国各地杂文学会联席会(联谊会)的积极热心的组织者、领导者。特别是他刚接任全国各地杂文学会联谊会组委会会长时,面对困难,他勇担重任,团结全国各地杂文学会同仁,度过了风浪,使联谊会不仅没有中断而且更上一层楼,可称杂文队伍的领军人物。我们应感谢他,向他学习。
(文/冰洁 朱兆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