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惠芳,东城中医医院特聘专家,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出诊时间:周二下午、周五上午。擅长治疗:干眼症、麦粒肿、眼肌麻痹、视疲劳、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近视、弱视、黄斑变性、耳鸣耳聋、鼻炎、面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中风、失眠、头晕、头痛、颈肩腰腿痛等。

蔡学萌,东城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出诊时间:周一至周五全天。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有近20年的针灸门诊经验。运用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疗法,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周围性面瘫、神经炎、失眠、眩晕等症。运用针药治疗腰椎病、颈椎病、膝关节炎、肩周炎引起的麻木、耳鸣、耳聋、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疼痛、头痛、反流性食管炎、胃痞病、月经不调等疾病。

人们常说人老先老腿,但是还有些症状不仅预示人体衰老了,有可能还是严重的疾病。这些疾病是什么呢?11月21日20:00,东城中医医院特聘专家马惠芳、东城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做客北京广播电视台纪实科教频道《记忆·国医》栏目,带大家解析容易被人忽略的视力模糊、耳鸣、耳聋等疾病。

马惠芳主任在节目中表示,人衰老为什么会出现视力问题,首先,有的视力出现模糊的确是人体自然衰老过程中眼部结构与功能退化的结果,主要与晶状体弹性下降、睫状肌调节能力减弱以及眼球生理结构变化有关。就是咱们老百姓俗称的“老花眼”。

其次,就是因为疾病造成的,主要是眼底的黄斑变性。黄斑变性不同于“老花眼”,这是一种病症,黄斑变性随着年龄增长,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功能衰退,代谢废物堆积,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导致黄斑区结构和功能破坏。

蔡学萌主任说到耳聋、耳鸣,首先也是提到了功能退化的问题,年龄大的人容易出现耳聋,和年龄大的人出现视力问题的发病机制如出一辙,都是年龄增大后听觉系统的生理性退化,耳蜗内的毛细胞随着年龄增长,毛细胞会逐渐退化、死亡,导致听力下降。连接耳蜗与大脑的听觉神经纤维也会因衰老而减少或功能下降,影响声音信号的传递效率,进一步加重听力损失。

而耳鸣的发病机制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神经异常放电:听觉神经退化或损伤可能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产生持续或间歇性的耳鸣声。听力下降后,大脑可能通过增强对残余声音的感知来补偿,这种过度活跃可能引发耳鸣。还有就是心理因素:焦虑、抑郁或压力可能加重耳鸣的主观感受,形成恶性循环。
其实得了这些疾病也不用过于恐慌,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的方式方法去克服这些机能退化和病变的。
马惠芳主任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睛明以之应名,其位于目内眦,为手足太阳、少阳、足阳明五脉之会,而足厥阴肝经直接“连目系”,“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由于经脉的表里关系,所以五脏六腑的精气都能通过此穴上注于目,使目中之睛能视万物。

《黄帝内经》提出“肺主皮、心主脉、脾主肉、肝主筋、肾主骨”,认为五脏病变需刺对应层次。大多数眼疾,都根肝、脾、肾这三个脏腑功能相关,所以只有相对的深刺才能更好的发挥效果,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针刺睛明穴的时候,我取穴会在睛明穴上一点点,下针的时候并不是直刺下去,会有点角度,进针后在刺到穴位上,这样就能避免刺到眼部周围血管导致出血。

中医理法方药讲究辨证论治,中医针灸也讲究辨证论治用针。蔡主任说,中医针灸手法有“提插捻转”,通过不同操作方式调节经气运行,协同发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耳鸣、耳聋而年岁大的多是不荣,就是各种的不足需要补,捻转是补的手法。所以具体根据患者不同症状,辨证准确后,采用不同的手法予以治疗。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大家关注11月21日20:00,北京广播电视台纪实科教频道播出的《记忆·国医》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