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洞’的外婆,什么时候来狼洞看我呀?”2006年的出租屋里,外婆带着乡音的电话声,成了王勇英创作《狼洞的外婆》的灵感开关。15年后,这部斩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作品,在《言外》栏目中与读者重逢。总台经济之声主持人高莉、文学博士曾攀与作家王勇英围坐畅谈,听那个“用蒲扇扇汗、与喜鹊对话”的童年世界,如何成为击穿数字时代焦虑的一剂“慢药”。
我们为什么需要“狼洞”这样的故事?
当短视频刷走碎片时间,当“内卷”“躺平”成了日常叹息,《狼洞的外婆》像一扇吱呀作响的木门,推开了被遗忘的治愈力。
《言外》第三期节目刚上线,迅速在各大平台激起回响,无数人被作者王勇英的观点、被书中表达的内核激起内心滚烫的共鸣,这恰恰印证了曾攀所说的“文学是打捞者”——它把那些被淹没的、细碎的真实生活,那些能触摸到体温、嗅到草木香的瞬间,重新打捞到我们眼前。
“记住,我们不可怜”,要做不被定义的自己
“别人说‘你真可怜’时,外婆会攥着我的手说:‘记住,我们不可怜。’”《狼洞的外婆》中这句朴素到极致的话,狠狠戳中了当代社会对 “弱势群体” 的认知误区。王勇英在访谈中直言,这种 “善意的同情” 其实是带毒的安慰,“如果你接纳了,慢慢就会活成别人眼中可怜的人”。
外婆的话,为故事里的小主人公白果筑起了最坚固的心灵堡垒。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外婆没有华丽辞藻,却用坚定的态度告诉孩子:不必活在他人的标签里。就像王勇英自己,大学毕业初入城市,租住在边缘角落,交完房租只剩二十几元,买两块钱的肉还要假装“吃不完”。然而,正是对文学的执着,让她在困顿中搭建起一座精神乌托邦。这份不向命运低头的韧性,正是故事最动人的底色。
故事是一剂对抗时代焦虑的“慢药”
当我们在白果的笑声里听见自己的童年,在“朋友越来越多”的结局中看见希望,或许就能明白:治愈不需要轰轰烈烈,不过是像外婆那样,用日复一日的陪伴,告诉孩子——
“生活或许有泥潭,但总有人会为你摇起蒲扇,等你慢慢走出自己的路。”
《狼洞的外婆》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个“童年博物馆”。翻开它,你会听见老风扇的歌声,看见外婆摇蒲扇的身影,想起那个曾用简单快乐治愈你的“狼洞”。
“愿我们都能在故事里,找到越来越多的朋友。”(陈莹 唐健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