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美国加州。在由尼克松基金会(Richard Nixon Foundation)与查普曼大学(Chapman University)联合开设的「全球企业出海实战课程」第二期课堂上,一位来自洛杉矶的华人企业家登上讲台——他不是学术型研究者,也不是纯内容型意见领袖,而是深度参与美国市场实战的一线操盘者。他是刘国瑞(Greg Liu),更广为业内称呼为“瑞哥”。
这也是尼克松基金会在该课程历史上首次正式邀请一位可以全程使用中文+英文进行授课的华人实战专家。
尼克松基金会为何重视这次邀请?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尼克松基金会并非普通机构。它是根据美国第37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的生前遗愿所创立——目的明确,甚至写在其章程里:“我们的使命不是建墙,而是建桥(to build bridges, not walls)。”
对于了解历史的人来说,这句话并不陌生——1972年,正是尼克松打开中美外交破冰之门。而2025年,当技术、供应链、资本、认知都在重组,一个问题重新浮现:“今天,我们还能以现实主义的方式,重新理解彼此与世界吗?”
这正是尼克松基金会与查普曼大学此课程存在的意义——不是讨论意识形态,而是帮助正在参与全球商业版图的企业家,理解真实世界的运行机制与路径成本。
为什么是瑞哥?
在过去几年里,瑞哥不仅是“观察者”,更是直接介入实战的操盘者:
“瑞哥”是一位活跃于中美两地的连续创业者与跨境投资人,曾在中国成功创办与投资多家创新企业。移居美国后,在洛杉矶创立 TELLING(天音出海),专注服务中国企业进入北美市场,提供 品牌战略、内容营销、电商落地与本地化渠道建设 等全链路增长方案,致力于成为中美商业生态之间最值得信任的桥梁。
作为 TELLING 的创始人兼全球业务主持人,瑞哥发起并运营覆盖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迪拜、日本 等地的国际性商业活动与内容品牌,其中 “TELLING Wednesday” 被公认为北美华人企业家交流与合作的高能级线下平台。
不同于传统“知识输出型”人物,刘国瑞是一位 真正深入一线业务、能落地、敢开局的操盘型企业家。他在跨境电商、品牌出海、本地商业网络搭建与全球资本连接等领域具备丰富实战经验,常受北美及亚洲主流机构与企业邀请,担任战略顾问与论坛嘉宾。
这堂课程,尼克松基金会要的不是“墙外视角”,而是“脚踩真实世界”的第一线经验者。
一个符号性的时刻
当一位华人以“中文+英文双语授课”的身份登上尼克松基金会的讲台,这不仅代表个人荣誉,更具有一种时代信号:
• 中国企业的海外之路,正在从“出口产品”进入“理解文明与系统的能力之战”
• 全球化正在转向“多中心游戏”,而不是东西方二元叙事
• 中国企业家第一次不只是“去做生意”,而是“被邀请进场,讲如何搭建未来的桥”
• 全球话语权,不只是媒体资源和政策游说,而是“谁能真正创建连接力”
换句话说,这不只是讲一门“如何出海”的课,而是由实战者主导的一次文明级的对话尝试。
课程现场的真实问题
课堂上的企业家来自 美国、墨西哥、加拿大、欧洲与亚洲。他们关心的不是“流量技巧”或“投机套利”,而是:
• 中国供应链 vs 美国消费市场,真的有天然壁垒吗?
• 为什么 TikTok 能改写跨境模式?下一轮机会在哪?
• 美国企业反过来能不能进入中国市场?
• 什么是“跨文化理解”的门槛,而非仅仅“语言差异”?
• “桥梁”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是“通道”,还是“系统影响力”?
瑞哥给出的并不是“答案”,而是“决策框架”——他从美国本地投资人视角、中国制造产业链视角、TikTok 实战体系视角,让“如何跨境参与全球商业”,第一次呈现出不是迷雾,而是地图的状态。
这不仅是一次授课,更是一次立场的确认。在高度复杂和多极化的 2025 年,所有立场型结论都越来越廉价。但真正稀缺的,是具备以下特征的人:
• 不从理论讲世界,而是从产业结构讲现实
• 不夸张地焦虑,也不乐观过度
• 反对意识形态极端化,支持系统互联
• 不是“去美国找机会”,而是“在美国落地规则”
• 更不是“做网红”,而是“做企业系统与文明之间的桥梁”
瑞哥的出现,恰好正是这种力量的代表。这不是终点,而是开始。
因为当一位实战型华人企业家,第一次以“被邀请进入核心讨论桌”的身份进入美国主流机构课堂,全球化的叙事,终于不再只由咨询师、智库、外交官来定义。它开始由真正做事的人来参与书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