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睢阳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指挥调度中心。

睢阳区综治中心采用“常驻+轮驻”的柔性入驻方式,确保日常高效运转。

睢阳区综治中心完善多元化解机制,有效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神经”。

睢阳区综治中心采用“前店后铺”模式,“一站式”受理群众反映的各类诉求,并全流程跟踪、督办。

金牌调解“范曦工作室”主人翁范曦(中)在睢阳区综治中心为当事人做调解工作。

睢阳区高标准完成区、镇(街道)两级综治中心建设任务。图为古城街道综治中心接待大厅。
“没想到我们的矛盾不出门就化解好了,而且就用了3个多小时。”近日,睢阳区宋集镇贾楼村村民贾某高兴地说。原来,当天11时50分,贾某和本村一位村民因一块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属发生争议。网格员苏乐利获悉这一情况后,迅速将信息报送至睢阳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下简称“综治中心”)信息平台。在平台指挥调度下,镇、村干部及时介入,查阅档案,实地走访、调查,使双方达成和解并签署协议。贾某表示:“以前发生此类纠纷,要跑司法所、派出所、土管所不知道多少趟,现在好了,综治中心一站式就给解决好了!”
这个被贾某点赞的综治中心,正以其创新的运行模式和卓越的工作成效,悄然成为连接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化解社会矛盾、提升治理效能的“枢纽站”,正通过一系列规范化、机制化建设,成功实现了从被动配合到主动协同、从多头奔走到一站受理、从纵向到底到横向到边的三大深刻转变,书写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睢阳篇章。
从被动配合到主动协同:打破壁垒,凝聚治理合力
过去,基层社会治理常常面临“九龙治水水不治”的困境。各职能部门虽各司其职,但在处理跨领域、跨部门的复杂矛盾纠纷时,往往存在信息壁垒、协同不足甚至推诿扯皮的现象,导致治理效能大打折扣。
睢阳区委政法委四级调研员刘立民告诉记者:“综治中心的建立,首要任务就是破解这一难题。”综治中心构建了独具特色的“1+21+N”力量聚合体系。其中,“1”是睢阳区委政法委的强力统筹,确保了指挥调度的权威性;“21”是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信访局、人社局等21个关键职能部门的入驻,形成了强大的中坚力量;“N”则是广泛吸纳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构成了治理的广泛基础。
综治中心创新采用了“常驻+轮驻”的柔性入驻方式。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等11个核心部门派员常驻,确保日常高效运转;住建局、民政局等10个部门根据需求轮驻,实现资源的精准调配。更重要的是,综治中心立足区情,针对性引入了楼盘化解、住房保障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等单位,并设立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知识产权保护”“情感纠纷疏导”等一系列专业调解室,使得专业性极强的纠纷也能在综治中心内部找到“对口专家”。
综治中心采用“前店后铺”的模式,“一站式”受理群众反映的各类诉求,负责线下群众的咨询、登记、引导。工作人员统一登记群众提出的各类申请事项,并按照“四单两函”的方式,分类派发至相应业务窗口,进行全流程跟踪、督办。刚通过综治中心讨回欠薪的某单位工人宋某表示:“综治中心就像我们的娘家,有困难就给办,有心里话就可以跟他们讲!”
每周召开的联席会议制度,成为协同作战的“神经中枢”。各部门在这里共同研判重大疑难纠纷,明确责任分工,从过去的“被动等任务”转变为“主动找问题、协同解难题”。针对复杂案件,多部门人员组成联合调解团队,变单打独斗”为“集团作战”,从被动配合转为主动协同,极大缩短了问题处理周期,凝聚起强大的治理合力。
“有了综治中心这个平台,以后小区的闹心事在家门口就能解决了,我们的权益也能得到有效维护了!”在某小区住了10余年的业主张女士,与物业因广告费用收益分配问题发生纠纷,被法院、住建局、司法局、住房保障中心、街道办事处、物业协会多元联动有效化解。
值得一提的是睢阳区妇联,主动入驻综治中心,依托“一站式”维权服务平台,为妇女儿童提供专业化、精准化、人性化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矛盾调解及法律援助。同时,组建20支“巾帼调解队”,让妇女儿童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维权帮助。
从多头奔走到一站受理:便民高效,确保群众满意
多头奔走曾是群众化解矛盾过程中最大的痛点,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群众的满意度。
综治中心旗帜鲜明地提出“一站式接待、全链条服务”理念,彻底终结了这一困境。走进综治中心,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一目了然:引导受理区如同“前台”,热情接待、精准分流;多元化解区是“主战场”,各类专业调解室在此排兵布阵;指挥调度区则是“智慧大脑”,进行全区资源的统筹协调。
群众只需走进这一扇门,无论问题涉及多少部门,都由此开启“一站式”解决流程。综治中心创新建立了“统一受理—分类流转—限时办理—督办催办”闭环处置机制,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这里不仅有高效的流程,更有温度的服务。金牌调解“范曦工作室”以其专业和耐心成为群众信赖的品牌;心理咨询室的关注,则体现了化解矛盾中对“人”的关怀,致力于从心理根源上疏解情绪、化解心结。
“范曦工作室”是以退役军人范曦个人名字命名的调解室。家住睢阳区勒马镇、刚领回拖欠半个月工资2400余元的王某,是一位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在某影院打工的她及一位老乡,被拖欠工资半个月。在范曦的帮助下,某影院结清了工资。王某说:“是综治中心帮助我们解决了烦心事!”
目前,睢阳区广大人民群众从“到处跑”变为“跑一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有矛盾到综治中心”正逐渐成为他们的新共识。
从纵向到底到横向到边:织密网络,实现全域覆盖
平安建设、社会治理,重心、难点都在基层。综治中心在确保政令畅通、上下联动的基础上,更创新地实现了横向到边,将治理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毛细血管,构建起一张全覆盖、无死角的治理网络。
在纵向上,综治中心对各镇(街道)综治中心进行日调度,通过动态监测和即时沟通,全面掌握基层运行状态,快速统筹协调资源,指导基层优化流程、补齐短板,确保指挥体系高效灵敏,做到“一竿子插到底”。
在横向上,综治中心在李口镇创新“一会二长三员”工作法。“一会”,即村民调解委员会;“二长”,即管区书记担任网格长,村党支部书记担任调解委员会会长;“三员”,即当好思想政治教导员、法律政策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推动矛盾纠纷前置防范、前瞻治理、前端化解,破解基层治理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把党的组织和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每个角落。
古城街道综治中心研发了“党建+网格化+大数据+AI人工智能”智慧平台,集成智慧党建、网格共治、文旅融合、聆听古城、平安综治、应急处置等功能模块,将辖区划分为3个社区9个网格,形成“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的治理格局,实现问题精准发现、资源高效调度、服务直达末梢。
记者了解到,古城内150个雪亮工程视频监控及明厨亮灶、水域治理、景区景点、商铺门面等近百处视频监控,已经全部纳入指挥调度室大屏,实现了监控防控全覆盖、无死角和人、地、事、物等12类数据的实时汇总,建立了“30秒响应、5分钟处置”应急机制,治安事件同比下降67%,群众安全感测评达98.9分,让“一屏观古城、一网观全域、一键全处理”成为现实。
两级综治中心综合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方式,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多元化解机制,将政府的“硬实力”与社会的“软治理”有机结合,实现了治理主体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治理资源从“分散”到“整合”的升级,有效激活了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打造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的稳定基石。
记者感言
法治温度与人文关怀的民心工程
走进睢阳区综治中心,扑面而来的不仅是现代化的办公环境,更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新风,让记者深刻感受到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这里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综治中心最动人的,是将“人”的价值置于首位。从退役军人范曦化身金牌调解员,用亲身经历消弭隔阂;到区妇联组建“巾帼调解队”,将维权服务送到家门口;再到网格员穿梭于大街小巷,第一时间感知社会脉搏——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印证着:治理的本质是服务,核心是人。它不再是冷冰冰的管理者,而是充满了法治温度与人文关怀的民心工程。
睢阳区综治中心的实践证明:高效能治理并非遥不可及。只要真正立足人民需求,打破壁垒、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就能架起这座通往人心的桥梁。这座“连心桥”连接的不只是部门与群众,更是现代治理体系与基层社会土壤,最终凝聚成的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睢阳区的探索,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个充满温度和智慧的范本。(王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