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中医药学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健康智慧,更是一种深植于哲学的文化实践。在今天的济南,扁圣中医馆汇聚了一批坚持临床与创新并重的医者,陈风何大夫便是其中一位。他以四十余年的深厚积淀,融合传统四诊与现代体察,在辨证施治中屡获佳效。近日,我们走进扁圣中医馆,与陈风何大夫展开一场关于中医传承与实践的对话。
问:陈大夫您好,感谢您接受专访。我们了解到您已有四十余年的中医临床生涯,最初是什么契机让您选择投身中医行业的?
陈风何:我与中医的缘分,源于对传统医学的敬畏与向往。中医药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智慧,从“治未病”到辨证施治,每一处都体现着对生命的尊重。早年接触中医时,看到草药、银针能为患者解除痛苦,便坚定了走中医这条路的决心。这一走,就是四十多年,从最初的懵懂探索,到如今的临床深耕,这份对中医的热爱从未减退。
问:陈大夫,您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已四十余年,曾在多家大型医院坐诊。这段经历对您现在的诊疗有何影响?
陈风何:我在河北省中西医结合专家诊疗中心以及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的经历,对我影响深远。那些年接触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复杂病例,深刻体会到中医辨证的精细和体系之完备。同时也意识到,在现代医学背景下,中医既要坚守自身特色,也要科学借鉴现代诊断手段,让“四诊八纲”与当代体质检查相结合,实现更精准的辨证和更安全的用药。
问:您在诊疗中强调“百病生于气”,处方用药能熔经方、时方、验方于一炉,能否具体谈谈您的诊疗思路?
陈风何:“百病生于气”是中医的重要理念,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就容易引发各种病症。我在辨证时,会先抓住“气”的核心病机,再结合患者体质、病情,灵活选用经方、时方或验方。比如治疗慢性病,常用经方打底,保证疗效根基;针对复杂病症,会融合时方的灵活加减;遇到疑难杂症,还会借鉴临床验证过的验方。同时,我会参照现代药理研究,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既不拘泥于古法,也不盲目创新,一切以疗效和患者健康为出发点。
问:您常说“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在治疗疑难病症时,您是如何突破瓶颈的?
陈风何:这句话是我从医的座右铭。面对疑难病,首先要做到“审察缜密”,通过细致的四诊合参,结合现代检查,理清疾病的来龙去脉。其次,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式,比如有些病症看似复杂,实则核心病机是“气滞痰凝”,这时抓住“调气”这个关键,往往能迎刃而解。另外,还要注重“扶正与祛邪”的平衡,根据患者体质灵活调整,比如体虚者先扶正再祛邪,邪盛者先祛邪再扶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问:如今您受邀坐诊扁圣中医馆,对于未来的中医传承与临床实践,有什么规划和期望?
陈风何:能在扁圣中医馆继续为患者服务,我很欣慰。未来,一方面我会坚守临床一线,继续积累病例、优化诊疗方案,帮助更多患者摆脱病痛;另一方面,我希望能把四十余年的临床经验分享出去,带教年轻中医,让他们少走弯路,传承好中医的精髓。也期待能与同行多交流,共同推动中医在疑难病治疗领域的发展,让中医药这颗瑰宝焕发更多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