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乡村田野、热闹的社区街巷,总有一群身影穿梭其间:他们带着政策手册走村入户,顶着烈日排查安全隐患,围着群众的“急难愁盼”出谋划策——他们,就是千千万万扎根一线的基层干部。这群“穿布鞋、走泥路、讲土话”的“贴心人”,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解决民忧,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担当。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基层干部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们践行初心的行动指南。在豫西山区的李家村,驻村干部王敏发现村里老人普遍存在“看病远、取药难”的问题。她没有简单地“向上汇报”,而是主动对接镇卫生院,牵头组建“流动医疗小分队”,每月定期带着医生、药品进村,为老人量血压、做检查、送常用药。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她还会背着药箱上门服务。“王书记比亲闺女还贴心!”78 岁的李奶奶每次见到她,都忍不住拉着她的手念叨。从“等群众上门”到“送服务上门”,基层干部用“多跑一公里”的付出,换来了群众“少走冤枉路”的便利,让“民生温度”在细微处不断升温。
基层工作繁杂琐碎,既要处理家长里短的“小事”,也要啃下发展路上的“硬骨头”。在苏北水乡的红星社区,社区干部张强面对的是“老旧小区改造难”的老大难问题。小区建成年代久,管线老化、道路破损、停车混乱等问题突出,但部分居民对改造方案意见不一,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张强没有“一刀切”推进工作,而是挨家挨户走访,带着施工图纸和改造效果图,耐心倾听每一户的诉求。针对老年人担心的“施工影响出行”,他协调施工队分区域作业,留出临时通道;针对年轻人关心的“停车位规划”,他组织居民代表开会协商,优化设计方案。三个月里,他的鞋子磨破了两双,嗓子也沙哑了无数次,最终赢得了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如今,改造后的小区路面平整、管网畅通,还新增了健身区和休闲亭,曾经的“问题小区”变成了“幸福家园”。基层干部用“钉钉子”的韧劲,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民生难题,让 “发展成果”真正惠及群众。
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基层干部更是群众致富路上的“领路人”。皖南山村的驻村干部陈丽,结合当地山多林密的特点,引进了中药材种植技术。为了打消村民“怕赔本” 的顾虑,她带头承包土地试种,邀请农业专家上门指导,还联系企业签订收购协议,解决了“种什么、怎么种、卖去哪”的问题。两年时间里,村里的中药材种植面积从最初的 50 亩扩大到 500 亩,带动 20 多户农户增收,人均年收入增加近万元。“跟着陈书记干,心里踏实!”村民们的称赞,是对基层干部最好的褒奖。从引进产业到培育人才,从完善设施到打造品牌,基层干部用“接地气”的办法,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田野间徐徐展开。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这些扎根一线的基层干部,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点点滴滴的付出,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身边,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
正是这样一群“俯身甘为孺子牛”的基层干部,用初心照亮了为民之路,用行动温暖了百姓心田。他们的故事,正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不断上演,汇聚成推动社会发展的磅礴力量,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