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戴眼镜的中小学生越来越多,镜片越来越厚时,一场蔓延迅速的视力健康危机正覆盖全球。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近视人数已突破26亿,我国近视人数接近7亿,中学生近视率更是高达80%以上。传统矫正手段虽能暂时改善视力,却难以遏制近视度数的持续加深。
难道近视注定只能不断恶化?各种手段只能让恶化的速度慢一点而已吗?
这个世界出现了一种很奇怪的现象,跨界突破成了一种趋势。一个药学专业出身的外行“饺子”,执导的“哪吒”系列电影,在票房上却甩开专业导演几条街;再如全球优秀的化学家多如牛毛,可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化学奖却授给了AI方面的牛人德米斯·哈萨比斯和约翰·江珀,似乎这类“意外”时常发生、不胜枚举。
一位学习机械制造专业的年轻人,本科毕业后却因为其“钻牛角尖”的钻研特质突发灵感,“误入”眼视光行业,这一研究让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孩子的近视防控事业,他就是李书印,“本硕博”攻读了三个完全不同的专业方向,造就出一套独特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为近视防控领域的研发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博士提出的眼位学说,将遗传性近视的解决方案摆上桌面,引发各界关注。该方案从“眼位”这一关键因素着手,不但消除了发生近视的根源——近距离用眼,还采用了更为安全的望远法来对抗长时间看近造成的结果,同时还不用花费时间,学控同步,简便实用。这种创新模式打破了“学习好往往伴随着近视高”的宿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压缩近视涨速,为已近视的青少年提供了避免发展为高度近视的可行性方案。
(央视主持人李思思在演播大厅采访李博士)
这一切是真的吗?
已经受益的家长早就相信了,但更多的家长却不知道有这样的技术,仍然处在焦虑、无奈、苦恼之中,为孩子的近视控度不断尝试和奔波。
2021年,李书印博士在近视防控技术研发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这一年,他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展开合作,共同开展佳视路棱透复合镜控制青少年儿童近视的临床试验科研项目。在这项涉及7-14岁学龄儿童的临床实验中,研究团队将受试者分为两组,一组佩戴佳视路棱透复合镜(棱镜组),一组采用传统矫正方式(对照组)。经过一年的随访观察,数据显示:棱镜组年均近视增长度数仅为13度,低于对照组的88度,平均近视增长减缓率达到85.2%;眼轴增长方面,棱镜组年均增长0.12毫米,低于对照组的0.43毫米,甚至比正常的生理性增长都要略低,这一结果令专家们惊喜。数据显示,无论是度数还是眼轴均出现了一定比例的降度和缩轴。同仁医院投往国外的学术论文在专家评审时,被问的最多的问题也是眼轴是怎么缩短的?度数是怎么降低的?因为目前国际眼科界普遍认为近视不可逆。这一结果不仅印证了眼位学说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近视防控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新路径。
佳视路的诞生,离不开其创始人李书印博士的跨界视野与科学坚持。身为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博士,李书印并未拘泥于传统视光学的框架,而是从医学工程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近视成因。经过长达三十年的探索,他提出了“眼位学说”并进而系统化形成“眼位理论”,指出眼位的隐斜状态与屈光的演变趋势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外隐斜眼位和近距离用眼是导致近视发生与发展的主要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一理论跳出了传统光学矫正的局限——瞳距与光心距相等,强调通过眼位修正来实现对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双重干预,从而达到防控近视的目的。
回溯佳视路的发展历程,从1994年回归光学研发实验室成立,到第一代产品全国推广、突破遗传性近视难点、实行独立品牌运营,再到如今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迭代到第五代并获得眼科专家的认可,这份坚持的背后,是李书印博士带领团队与传统近视防控思维的"长期对抗"。作为跨界进入视光领域的外行,他们曾面临不少质疑,尤其是李书印博士提出的"修正眼位"理念,在当时看来更像是"异想天开"。
但正是这种"外行视角",为近视防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摆脱了传统框架的束缚,直接抓住了近视防控的核心因素。佳视路的成功证明,跨界不是短板,而是打破行业瓶颈的"破局钥匙"。
这种从外行到引领者的角色转变,不仅反映出创新往往来自边缘与交叉地带,也彰显了中国企业在健康科技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目前,佳视路正在联合同仁医院推进二期临床研究,包括与离焦眼镜的对比,对视功能的影响等,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和观察,防控效果有望突破90%。完整的临床研究结果预计将于近期通过学术渠道正式发布,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