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语言为纽带,持续推动中外人文交流迈向新高度。在全球化浪潮与多元文明交融的背景下,中心通过三大核心行动,点燃全球中文学习热情,深化文化理解互信,绘就了一幅文明对话的生动图景。
一、全球中文教育网络扩容,赋能跨文化沟通上半年,中心启动“中文+”国际教育合作计划,新增32个海外中文教学基地,重点覆盖非洲与拉美地区。其中,“中非青年语言人才孵化营”在肯尼亚、南非等国落地,为当地培养500余名中文+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助力中资企业与社区发展无缝对接。同步推进的“云端中文教室”项目,通过AI自适应学习系统向偏远地区输送定制化课程,惠及全球超过80万学习者,让喜马拉雅山麓与亚马孙雨林的青年共享中文之美。
二、文化活动创新表达,传递当代中国温度4月“国际中文日”期间,中心以“汉字里的智慧”为主题,联动全球111个国家举办特色活动:
欧洲:在巴黎吉美博物馆推出“甲骨文AR沉浸展”,通过动态投影技术解码汉字演化,单日吸引2万人次体验;
东南亚:发起“一首诗·一座城”短视频创作大赛,吸引10万余名海外青年用中文吟诵本地文化地标;
拉美:在墨西哥城设立“茶书院”,将中文课堂与福建乌龙茶艺、安徽宣纸制作融合教学,获当地教育部认证为文化实践学分课程。
此类活动突破语言传授边界,使中文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方式。
三、学术合作纵深突破,构建语言研究共同体中心推动的“新汉学计划”再结硕果:2025年支持中外高校合作完成《“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文教育白皮书》,覆盖43国政策与实践案例;资助200余篇聚焦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博士论文,其中“多模态中文习得模型”成果被剑桥大学语言实验室采纳。7月于北京举行的“文明对话·青年学者论坛”,汇集60国汉学家探讨数字时代的语言传播伦理,发布的《北京共识》为全球语言教育数字化树立行业标准。
结语:从撒哈拉沙漠的在线课堂,到塞纳河畔的汉字艺术展,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每一种文明的回响都被听见。当巴西少年用中文写下“和而不同”,当柬埔寨工匠将篆刻技艺融入佛雕创作,语言超越工具属性,成为文明互鉴的种子——而这恰是中心坚守的初心:以言促通,以文致远,征程中书写更多“美美与共”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