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第九个全国残疾预防日,我们再次聚焦一个无声却凶险的“健康杀手”——脑卒中。据统计[1],卒中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慢性病之一,约2/3的卒中患者会出现各种后遗症,包括肢体活动障碍、吞咽障碍、言语不清、认知和心理障碍等,卒中患者长时间卧床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骨质疏松、皮肤破损等问题,尽可能的减少卒中后各种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质量。为了减少疾病致残率,卒中救治是一道关卡,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急救“黄金3小时”不仅是医学概念,更是千万家庭重获希望的最后窗口。
生死时速:黄金3小时的医学密码
脑卒中的致残率与救治时效紧密相关。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3小时内应用溶栓药物,可有效恢复缺血部位血流,显著降低致残风险。通过构建“卒中中心—急救中心—社区”闭环体系,将入院至溶栓时间,动脉取栓时间控制在有效时间内。以北京为例,截至2025年已建成70家卒中中心,覆盖16区,三级卒中中心46家、二级卒中中心24家,市辖区覆盖率达100%,每百万人口拥有卒中中心数量达3.2家[2]。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被挽回的生命轨迹。
全民参与:从识别到行动的防残闭环
降低致残率,需要“筛、识、救、治、康”全链条发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推荐“BEFAST”口诀或“中风120”口诀迅速识别卒中并即刻采取行动,开展卒中急救:
“B”是指平衡(Balance),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
“E”是指眼睛(Eyes),突然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或者一过性黑蒙;
“F”是指面部(Face),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A”是指手臂(Arms),手臂突然出现无力感或者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
“S”是指言语(Speech),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T”是指时间(Time),时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有以上任何一个症状突然发生,则有可能是卒中。要立刻拨打急救电话,把握好最佳治疗时机。
无论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脑卒中,时间都是生命线,早发现、早治疗直接决定预后质量。发病后应立即拨打120,按调度指引前往最近具备卒中急救能力的定点医院。等待救护期间需注意:保持患者舒适体位,避免拖拽加重出血性卒中损伤;禁止喂食饮水,防止误吸引发吸入性肺炎。规范急救流程对降低致残致死率具有关键作用。
天士力:深耕心脑血管领域的使命担当
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战线上,天士力以“创造健康,人人共享”为使命,深耕该领域三十一载。2024年,企业发起“心动力量”系列公益活动,足迹遍布江西、广西、贵州等地,通过专家义诊、教学查房、学术交流,将前沿诊疗技术下沉至基层。从复方丹参滴丸的临床广泛应用,到“天士力-心动力量”义诊活动的持续开展,企业始终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天士力深知,减少致残率,不仅需要医学进步,更需要社会共识。我们愿做桥梁,连接专业力量与民生需求。
共筑防线:让黄金3小时成为生命标配
脑卒中的防治,是一场需要政府、医疗机构、企业与公众共同参与的持久战。当北京的急救地图覆盖全域,当厦门的“中风识别行动”成为全国样本,当天士力这样的企业持续输出公益力量,公众看到的不仅是数据的改善,更是一个社会对生命尊严的尊重。
在此呼吁:牢记“黄金3小时”,让快速识别成为本能,让科学救治成为常态。因为每一个被挽回的3小时,都是对生命最深的敬意,更是对“健康中国2030”最有力的回应。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4年10月18日 国务院部门文件《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世界卒中日主题宣传活动的通知》
[3],北京市人民政府2025年5月16日 部门动态《卒中急救地图覆盖86家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