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北部湾畔、沙井岛犁头嘴东侧,一片茂密的红树林静立于咸淡水交汇处静默生长。这里不仅是北部湾大学南侧的一道自然风景线,更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航道工程№.HD15标段(以下简称“平陆运河航道15标”)的重要施工区域。
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具有防风消浪、固岸护堤、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作为运河全线施工区域唯一涉及红树林的标段,在平陆运河航道15标的施工范围内,部分红树林距离航道开挖区过近,常规疏浚作业极易引发岸坡坍塌,进而威胁红树林的生长环境。项目团队自进场起就清楚:工程必须推进,红树林也必须一棵不倒。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态保卫战就此展开。
当“世纪工程”遇见“生态红线”
平陆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项目团队始终将红树林视为珍贵的“活化石”,秉承“施工必须为生态让路”的理念统筹施工部署。“我们最初考虑过传统支护方式,但测算下来工期长、扰动大,对红树林的潜在风险太高。”项目经理回忆道。经过多方论证,团队提出一个大胆的方案:采用预制波浪桩,沿红树林外侧打入地下,形成一道“隐形护壁”,从根本上遏制岸坡坍塌。
波浪桩虽在其他工程中有应用,但用于红树林防护,在国内尚无先例。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每一步都是摸索。
为什么选择波浪桩?
平陆运河航道15标施工区域的地质条件复杂,相较于传统开挖支护方式,预制波浪桩具有施工速度快、适应性好、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它能像‘生态肋骨’一样嵌入岸坡,有效抵御水流冲刷和土体滑移,为红树林提供稳定生长的基础。”项目总工程师补充说。
项目团队经过多次论证,最终选定三种桩型组合施工:嵌岩桩PHC-500-AB-100、非嵌岩桩PHC-400-AB-95以及非嵌岩波浪桩W-CP-200-Ⅰ型,总计计划打入三千余根,形成一道连续、坚固的防护屏障。
波浪桩施工背后的质量坚守
波浪桩施工并非易事。红树林周边地质复杂,上层为淤泥质土,下层是中风化泥岩,引孔成孔难度极大。一旦控制不当,就会出现塌孔、缩径、桩身倾斜。
项目团队摸索探索出一套“潮汐作业法”:提前测算每日潮位,科学安排机械进场、引孔、打桩工序;采用浮箱式水陆两栖打桩机,严格控制孔径、垂直度和孔深,确保每一根桩都能准确嵌入持力层;全程旁站验收,对桩顶标高、平面位置、垂直度等关键指标进行逐根检测,确保所有波浪桩均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
由于施工区域潮差极大,夜间施工不可避免。但水上灯
光昏暗,桩机手难以凭肉眼判断桩身姿态。“我们连夜开会,最终决定加装高功率照明灯和激光水平仪对准波浪桩轴线,提高夜间辨识度,实时校正偏差。”项目总工程师说。
此外,所有无动力运桩船上加装护栏、救生圈、爆闪灯等安全防护措施,设备管理员每日巡查机械密封情况,坚决杜绝油污泄漏入海。
首件工程攻坚战
2024年9月至11月,首件施工按计划展开,尽管只是60根桩的小范围试验,却关系后续三千余根桩的成败。期间项目生产经理整天守在岸边,测量队反复校核坐标,施工监理全程旁站,最终20根嵌岩桩、40根非嵌岩桩质量合格,未出现一例截桩情况,施工工艺获得各方认可。
在此基础上,项目部逐步扩大作业面,通过采取一系列质量管控举措,包括严格技术交底、实施三检制、信息化管理、安全环保定期巡查,全面保障3816根波浪桩的施工任务圆满完成。整个过程中,历经潮汐冲刷、暴雨考验,岸坡稳定如初,红树林未受任何施工影响,长势良好,绿意依旧。
平陆运河航道15标通过创新应用预制波浪桩防护技术,不仅保障航道施工安全推进,更实现对红树林生态的“零扰动”保护。这一做法为今后类似环境敏感区域的工程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彰显了中交建设者在绿色工程与世纪工程高质量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的责任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