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近年来,各地持续推进基层减负工作,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问题得到明显缓解,但“松口气、歇歇脚”的思想苗头与“隐形变异”的负担仍时有出现。这恰恰说明,给基层减负不是“一阵风”的运动式治理,而是需要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唯有持之以恒,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为民服务中。
持之以恒抓减负,要破除“惯性思维”的桎梏。过去,一些地方习惯以“开会发文”落实工作、用“表格台账”衡量成效,这种路径依赖并未彻底根除。有的会议从“线下”挪到“线上”,看似减少了奔波,却变成“全天候在线”的负担;有的检查考核不再要求“纸质留痕”,却换成“APP打卡”“微信群报数”,基层干部仍需花费大量时间“指尖填表”。破解这些问题,不能停留在“减少数量”的浅层减负,而要从根源上转变工作理念——以“群众满意”代替“材料漂亮”,以“实地成效”代替“数据好看”,让基层工作的评价标准回归实干本质。
持之以恒抓减负,要健全“长效机制”的保障。减负不是“一减了之”,更要防止问题反弹。一方面,需完善刚性约束,比如明确会议、文件的“减量提质”标准,对随意增加基层负担的行为建立问责机制,避免“上级减负、下级加码”的怪圈;另一方面,要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下沉编制、充实力量、完善数字化政务平台等方式,为基层“赋能”而非“增压”。例如,部分地区推动“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整合重复的政务APP,让基层干部从“指尖负担”中解放出来,这种“减负+赋能”的双重举措,才是可持续的治理之道。
持之以恒抓减负,要聚焦“为民服务”的初心。基层减负的最终目的,是让干部有更多时间走进田间地头、社区楼栋,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当干部不再被文山会海束缚,才能更精准地了解村民的增收需求、居民的生活难题;当考核不再紧盯“痕迹”,干部才能放开手脚办实事,比如帮村里引进产业项目、为社区优化养老服务。唯有始终锚定“为民”这个核心,基层减负才能不跑偏、不走样,真正成为激发基层活力的“助推器”。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给基层减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半途而废。唯有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持续破除梗阻、完善机制、聚焦实效,才能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