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登新村,梁先生的父亲有着一段与乡愁相关的往事。1925年,梁父从广东茂名信宜县高坡明堂村离家时,母亲将一只刻有缠枝莲纹的樟木月饼模亲手交给他,模子上还沾着故乡泥土。
初到马来西亚,梁父在橡胶园谋生,生活清苦。但每逢中秋,他都会取出这只月饼模,用从信宜捎来的陈皮、自晒的五仁,按母亲的老配方烤制月饼。昏黄灯光下,他会把烤好的第一块月饼端到窗边,对着月亮沉默伫立,眼角满是对故乡的牵挂,这股月饼香也成了梁先生童年最深刻的中秋记忆。
父亲离世后,梁先生在遗物中发现了月饼模与一本日记。日记里满是父亲对家乡的念想,如“信宜的陈皮与红豆到了,和娘晒的一样”“八角要再晒”“阿风爱吃五仁,明年多放核桃”等朴素文字,让梁先生读懂了父亲半生的乡愁。
为延续这份牵挂,梁先生创立“怀乡月”。他沿用信宜地道食材,复刻旧模的缠枝莲纹,每盒月饼还附带一张信笺,印着父亲日记里的话:“月亮照得到的地方,就有家乡的味道。”
2018年10月,由市侨联的搭桥牵线,在恳亲大会上,梁先生与广东省茂商经济研究院负责人相遇。怀着对家乡的眷恋,他们发出合作邀约,共同开发“怀乡月”品牌,以慰藉乡愁,实现先辈心愿。
如今,“怀乡月”成为马来西亚华人的中秋慰藉,有人从中尝到外婆的手艺,有人借此想起老家的月光。梁先生也常对着月亮轻声诉说:“爹,好多人都吃到家乡的味道了。”一块小小的月饼,最终成为跨越山海的乡愁信物。(文/大成 图/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