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不是镁光灯下的表态,而是风雨中的挺身而出;不是档案里的政绩清单,而是群众心头的温暖记忆。青年干部的担当,该是防汛堤坝上那双泡皱的脚,是防疫卡点前那身湿透的防护服,是乡村小道上那串深浅的脚印 —— 做每个关键时刻的 “在场者”。
在群众需要时 “向前一步”。1962 年,谷文昌到东山岛时,风沙吞噬家园,群众被迫迁徙。他没有 “等靠要”,而是带着群众 “向沙宣战”,“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青年干部当学 “当代愚公” 黄大发,为让村民喝上水,他带领群众用 36 年在悬崖上凿出 “天渠”;当学 “燃灯校长” 张桂梅,拖着病体创办女高,改变山区女孩命运。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向前一步,或许就能跨过 “最后一公里”,让 “民生无小事” 落地成 “民心大文章”。
在难题面前 “顶得上去”。改革进入深水区,处处是 “硬骨头”:产业转型的阵痛、基层治理的顽疾、生态保护的硬仗。有人怕担责,遇到矛盾 “绕道走”;有人想 “躺平”,信奉 “多做多错”。但塞罕坝人为何能让荒漠变林海?因为他们敢接 “谁都不愿啃的硬骨头”,一代接着一代干。青年干部在乡村振兴中,要敢试 “农旅融合” 的新路子,哪怕初期不被理解;在信访维稳中,要敢碰 “积年旧账”,哪怕过程棘手。就像抗疫中的 “90 后” 医护,明知有风险仍冲在一线,担当的勇气从来不是不怕难,而是难来了,偏要 “顶上去”。
在平凡岗位上 “扎得下去”。不是所有担当都要惊天动地,把平凡事做好,就是最大的担当。王顺友在四川凉山的马班邮路上走了 20 年,一人一马,把邮件送进每个村寨,这是担当;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在大漠里日复一日修复壁画,让千年文物 “活” 起来,这也是担当。青年干部或许身处 “不起眼” 的岗位:社区网格员、窗口办事员、乡村驻村干部…… 但正是这些岗位,连着千家万户。比如负责老旧小区改造,多跑几趟现场,就能避免 “好心办坏事”;办理社保业务,多一句提醒,就能让群众少跑冤枉路。把每个细节做扎实,让群众感受到 “被重视”,就是最实在的担当。
担当从不是 “选答题”,而是 “必修课”。它藏在群众竖起的大拇指里,写在村庄变化的新面貌中,熔铸在青年干部的成长轨迹上。做风浪里的 “在场者”,不辜负时代,不辜负人民,这便是担当最好的模样。(李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