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回应地方需求、促进青年成长、强化校地合作、推动乡村振兴,浙江科技大学星愿同行实践团于7月10日至7月20日赴温州苍南,开展以“探乡情、察民情、助乡建”为主题的深度调研。十天间,团队扎根苍南产业与教育一线,书写了一段青春与乡土双向奔赴的动人故事。
一、徽章探源·校企合作助产业
7月18日,实践团前往温州铭阳标牌有限公司开展探访调研,苍南县徽章、标牌产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企业负责人项方龙向实践团展示了最新引进的环保低碳电镀工艺,具备集全电脑精雕制模、冲压、压铸、滴塑、仿珐琅、电镀、罩光等30余道工序于一体的现代化“一条龙”生产线,在2024年获评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产品涵盖徽章、钥匙扣、奖章、奖牌、纪念币、纪念章、书签、袖扣、胸牌、胸针、挂饰、金属盘、校徽、帽徽、车标等,产品远销海内外。
双方围绕“文创+徽章”签订合作意向,实践团将依托学校环境与资源特色学科优势,为企业提供绿色工艺升级方案,提供环保低碳工艺技术支持。学生自主设计了“我在窗口写青春”校园文创IP徽章:以校徽、校训为核心,融入学校标志性建筑与团委元素,首批成品已下线,兼具纪念与实用价值。
下一步,实践团将协助铭阳标牌打造企业IP,助力企业从单一徽章生产到文创产品输出,推动产业从“金属制造”迈向“文化智造”,为苍南传统徽章产业注入创新动能,助力民营经济在新时代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二、海岸纵览·山海味道塑名片
实践团沿着苍南168黄金海岸线展开深度调研,从崇家坳出发,途经龙台背生态观景台、炎亭滨海风景区、石砰悬崖栈道,最终抵达渔寮大沙滩。团队实地考察了油罐咖啡等特色休闲空间,由废弃油罐改造的文创空间,将工业遗存与海洋文化巧妙融合,成为海岸线上的新兴打卡地。同时,团队深入体验了地方风味:在炎亭渔港品尝现炸鱼饼的酥脆鲜香,于石砰渔村感受现捞梭子蟹的清甜肥美,在灵溪老街探寻猪油渣的非遗制作技艺,通过味觉记忆感知山海文化的独特魅力。
灵溪猪油渣制作技艺作为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为当地美食猪油渣设计了系列包装。将猪油渣的味觉体验转化为视觉符号与实用美学,打造村镇特色文化品牌金名片,并进一步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文旅融合新样本。
三、童梦启航·五育润心伴成长
以“五育融合”为核心理念,实践团走进苍南县山区小学开展支教活动,设计音乐、科学、文学、艺术、财商、历史六大主题课程,通过沉浸式互动激发乡村儿童的综合素养,让知识传递与心灵成长同频共振。
音乐课上,志愿者以“用音乐遇见更好的自己”为主题,通过“动画主题曲竞猜”破冰。当《猫和老鼠》的经典旋律响起,孩子们瞬间举起小手,在欢笑声中感知“快乐时音乐轻快,难过时旋律低沉”的情绪关联。随后开展的节奏游戏中,孩子们用拍手、跺脚模仿《小星星》的节拍,并通过角色扮演演绎“星星的快乐与孤独”,在肢体律动中理解音乐传递的情感。课程尾声,一名男孩轻声说:“原来音乐可以像朋友一样说话。”
科学课上,志愿者化身“魔法师”,用“会跳舞的盐”“消失的水”等实验揭开科学奥秘。当扬声器震动使瓶口的盐粒跳跃时,孩子们瞪大眼睛惊呼:“声音原来有形状!”志愿者借机引导:“科学不是课本上的公式,而是观察生活的眼睛。”
文学课上,志愿者发放印有词语、短句的贴纸,鼓励孩子们撕贴重组创作诗歌。一个女孩将“月亮”“摔碎”“星星”拼成“月亮摔碎了,变成满地星星”,教室瞬间沸腾。志愿者总结道:“诗没有标准答案,你们的想法就是最珍贵的作品。”当孩子们高举作品互相分享时,窗外的风仿佛也带着自由的诗意。
七天的支教活动中,实践团以“玩中学,学中悟”为宗旨,让音乐滋养心灵、科学点燃好奇、艺术表达自我。当孩子们举着刮画作品、朗诵自创诗歌时,实践团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意义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唤醒每个孩子内心“独一无二的光”。这些光,终将照亮他们走向更广阔世界的路。
十日苍南行,星愿同行实践团以专业赋能产业,以文化凝聚共识,以教育点亮乡土。从徽章车间的技术革新到海岸线的非遗活化,从山区课堂的欢声笑语到共同富裕的愿景勾勒,青年学子用行动诠释:乡村振兴既是时代的召唤,更是青春的答案。未来,团队将继续以星火之愿,深耕苍南大地,让青春在山海间绽放,让理想在乡土中扎根。(谯钰洁、林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