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群众是政策效果的最佳评判员。深入基层听民意、深入群众解民忧,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更是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提升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唯有真正沉下去、融进去,才能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变成满意清单,让执政根基在民心所向中愈发牢固。
深入基层,要在“听”字上下真功。民意是决策的源头活水,但民意不会自动找上门,需要主动俯身倾听。只有放下架子、迈开步子,多到田间地头问需于民,多到街头巷尾问计于民,多到生产一线问效于民,才能听到“原汁原味”的民意。倾听不是简单的“左耳进右耳出”,更要带着问题听、带着思考记。群众的话或许朴素直白,甚至带着情绪,但每一句抱怨背后都可能是政策落地的“堵点”,每一次吐槽都可能指向服务群众的“痛点”。把群众的“碎碎念”当成“必修课”,把群众的“表情包”当成“晴雨表”,才能从杂乱的声音中梳理出民生难点,从零散的建议中提炼出治理思路,让决策更贴近实际、更符合民心。
深入群众,要在“解”字上求实效。“听”是前提,“解”才是目的。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需求千差万别,有的地方缺产业,有的社区缺服务,有的家庭缺帮扶。这就需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挂号督办”“销号管理”。能当场解决的绝不拖延,需要长期推进的明确节点,暂时无法解决的做好解释,让群众看到行动、感受到变化。面对群众的诉求,空泛的承诺不如具体的行动,华丽的表态不如实在的成效。无论是老旧小区改造中加装电梯的“民生工程”,还是乡村振兴中打通物流的“致富之路”,抑或是政务服务中简化流程的“便民之举”,每一件民生实事的落地,都是对“为民服务”的生动诠释。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才能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温暖,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
民心所向,是执政为民的永恒坐标。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深入基层听民意,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深入群众解民忧,彰显的是“为民造福”的责任担当。当干部的脚步踏遍每一个角落,群众的声音就能直达决策层;当群众的诉求件件有回音,党群干群关系就能更加密切。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复杂的基层治理难题和多元的群众需求,唯有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深入基层,以“事事有回应”的行动力服务群众,才能在倾听与解决中凝聚民心,在实干与担当里践行使命,让“人民至上”的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国家发展筑牢最坚实的群众根基。(文/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