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更是连接党心民意的桥梁纽带。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从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到城市治理的社区网格,从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到科技创新的新兴领域,基层建设的成效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是推动发展的核心引擎。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在产业链、商圈楼宇、互联网企业等新兴领域建立党组织,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例如,浙江“千万工程”通过发挥村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带领群众整治环境、发展产业,使“脏乱差”的乡村蝶变为“绿富美”的新农村。同时,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通过常态化的党内政治生活锤炼党员党性,涌现出“枫桥经验”“浦江经验”等基层治理典范,充分彰显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基层干部的担当作为,是破解难题的关键所在。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既需要“上面千条线”的统筹协调,更需要“下面一根针”的精准落实。为提升基层干部能力素质,各地创新培训方式,开展“导师帮带制”“一线蹲苗”等实践锻炼,帮助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增长才干。例如,甘肃推行“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选派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挂职锻炼,为基层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容错纠错制度,让干部轻装上阵、敢闯敢试。张家港等地通过差异化考核,将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等指标纳入干部评价体系,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基层服务的精准化,是赢得民心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各地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能。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打造“根数据库”,整合12个部门数据,实现基层治理从“人海战术”向“智慧治理”转变,群众办事效率提升3倍以上。重庆等地推行“一窗综办”改革,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审批服务事项集中办理,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在疫情防控中,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冲锋在前,为群众提供代购代送、心理疏导等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的理念。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基层建设承载着新的使命与担当。我们既要传承“枫桥经验”“四下基层”等优良传统,又要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推动基层治理模式创新。唯有坚持党建引领、强化队伍建设、优化服务供给,才能让基层真正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坚实基础。(玉田镇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