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好中医肿瘤专科门诊古朴的药柜前,一位白发老者正以三根手指轻搭患者腕脉,诊案上摊开的泛黄《黄帝内经》手抄本,见证着国医大师丛法滋八十岁仍坚守诊台的寻常午后。作为中医肿瘤学派的奠基人,他用 “扶正祛邪” 四字真言,让无数被判 “死刑” 的癌症患者重获新生。
(丛法滋教授在北京好中医医馆出诊照片)
出诊时间:每周三、周六上午
热线:15010171818
百草园里走出的 “药痴”:318 味中药的尝药传奇
1935年,少年丛法滋在山东蓬莱的乡间发现一株罕见灵芝。当私塾先生告诉他《神农本草经》记载此物"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他便立下"遍识百草济苍生"的宏愿。
1956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后,他常深夜潜入药圃观察植物生长,创下连续品尝318味中药的纪录。这种近乎痴狂的钻研精神,后来造就了他对肿瘤药性的独到见解。
1970年,在天津肿瘤医院工作期间,丛法滋发现化疗患者普遍出现"气阴两虚"证候。他大胆将传统方剂"生脉散"改良为静脉注射剂,配合放化疗使用,使患者白细胞回升速度提升3倍。这个如今被称作"丛氏护髓方"的创举,开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先河。
“抗癌如治国,重在调和”:三阶段疗法改写生命奇迹
面对 “中医治癌模糊笼统” 的质疑,丛法滋提出震撼业界的 “肿瘤治疗三阶段论”:
· 初期 “以攻为主”,选用斑蝥、蟾酥等峻烈药材直击癌毒;
· 中期 “攻补兼施”,用黄芪、女贞子等扶正药材巩固防线;
· 晚期 “以守为攻”,通过五行调理实现 “带瘤生存”。
临床数据显示,这套疗法让晚期胃癌患者三年生存率提高 27%。他改良的 “西黄丸” 更让晚期肺癌患者肿瘤进展中位时间延长 4.8 个月,美国《肿瘤学年鉴》盛赞这是 “东方智慧对过度治疗的修正”。
从护髓方到散结膏:把秘方留给国家的济世情怀
2012 年,丛法滋将祖传 “消癥散结膏” 配方无偿捐献给国家。这款能缓解癌性疼痛的外用药,凭借 “透皮引经” 技术斩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如今已是癌痛治疗一线用药。 这位从百草园走出的国医大师,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医抗癌的力量,藏在对传统的敬畏里,更藏在济世救人的赤诚中。
(丛法滋教授在北京好中医医馆出诊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