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首先要跨过“心”的门槛。乡镇青年干部要主动褪去“学生气”“机关味”,把自己当作乡土的一份子。放下架子学讲“方言土语”,跟着老农学辨“稻菽麦黍”,在帮村民抢收粮食、调解纠纷中,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比如农忙时搭把手插秧,暴雨后帮着排涝,这些看似琐碎的举动,能让群众觉得“你和我们一样”。唯有真正把群众当亲人,才能打破隔阂,让情感的根系在基层土壤中自然延伸,从“外来者”变成“自家人”。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纸上谈兵”扎不住根。青年干部要带着问题学、对着需求干,把政策账本与乡土实际精准对接。比如推广特色种植,不能只看文件指标,要先跑遍全村地块,摸清土壤酸碱度、灌溉条件,再邀请农技员“量身定制”方案;落实医保政策,既要背熟条款,更要蹲在村卫生室,帮老人算清报销明细。在摸透“村情、户情、民情”的过程中,把政策转化为群众能懂的“明白纸”,把难题解成群众满意的“成绩单”,让本领在实干中扎根生长。
基层常有“急难险重”的考验,正是扎根的“试金石”。防汛时要第一个蹚水排查隐患,防疫中要连夜逐户摸排信息,征地拆迁时要反复上门讲清政策。面对群众的不理解,既要耐心解释,也要坚持原则;遇到工作的“硬骨头”,既要请教老乡镇的“土办法”,也要拿出年轻人的韧劲。每一次顶住压力、破解难题,都是对担当的淬炼。就像田埂上的树苗,经住了风雨,根系才能更牢固,才能在基层的土地上站得稳、立得住。
基层干部的作风,是群众看党的“窗口”。青年干部要把“干净”二字刻在心里,办事不偏不倚,待人一视同仁。分发惠民物资时,杜绝“优亲厚友”;处理矛盾纠纷时,不搞“人情面子”;面对微小诱惑时,守住“底线红线”。比如公示低保名单时,主动接受村民监督;落实项目资金时,全程公开流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唯有自身行得正,才能让他们信得过、靠得住,这种信任是扎根基层最坚实的“土壤”。
扎根不是“守摊子”,而是与乡村共成长。青年干部要摒弃“镀金”思想,把个人成长融入乡村振兴的大蓝图。今天修的一条产业路,可能会成为明天的致富路;当下培育的一个合作社,或许会带动全村增收。要像老黄牛一样踏实耕耘,既做解决眼前问题的“灭火器”,也做谋划长远发展的“规划师”。在参与村庄规划、推动电商助农、培育乡土人才的过程中,让自己的理想与乡村的未来同频共振,在奉献中实现“扎根一处、成长一片”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