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达时
主任中医师、中医博士、硕士生导师、三级教授,国家级非遗“应氏奇穴疗法”第四代传承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吉林省高层次C级人才,兼任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专家、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非遗分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特色疗法研究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从事科研、教学、临床工作30余年,主持或参与国自然、科技部重点专项等课题20项,发表论文20篇,出版专著4本,获发明专利3项,获科技进步奖4项;在北京等地三甲医院出诊多年。
专业特长:
擅长采用外治法和中药内服配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萎缩性胃炎(肠化增生)、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各种慢性胃炎、食道炎、结肠炎、胃痛、腹泻、便秘、肥胖症、失眠、抑郁、肺结节、甲状腺结节、肝硬化、肿瘤术后及亚健康调养等。
首诊日期:2025年6月21日上午
出诊日期:隔周六上午
应氏奇穴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氏奇穴疗法,根据中医五运六气天人合一,子午流注经络理论,辩证开穴,奇穴药力柔和、持续、长达7-14天长效针感效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脾益气,平衡阴阳,促进胃肠粘膜修复,提高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配合方药口服,从而内外结合标本兼顾治疗各种顽固脾胃疾病。“应氏奇穴疗法”1997年荣获国家专利新技术奖,2003年应氏奇穴疗法在北京通过国家级鉴定,与会的卫生部中医司司长、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等专家们一致认为应氏疗法对于慢性胃肠病治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尤其擅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增生)和溃疡性结肠炎,攻克了医学界一大难题。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为应氏中医题词“妙手回春”。应氏中医的《一种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一种治疗便秘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胃炎科普
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现代人由于饮食不规律、压力大等因素,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认为,胃炎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通过辨证施治和日常调养,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并恢复健康。
一、中医对胃炎的认识
中医将胃炎归为“胃脘痛”“痞满”等范畴,认为其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
1. 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辛辣、油腻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
2. 情志失调:长期焦虑、抑郁或愤怒,导致肝气犯胃,影响脾胃运化。
3. 外邪侵袭:寒邪、湿热等外邪侵入胃部,引发炎症。
4. 脾胃虚弱:先天不足或久病体虚,脾胃功能减退,易生痰湿、气滞。
二、胃炎的中医分型与症状
根据病因和体质差异,中医将胃炎分为几种常见证型:
1. 肝胃不和型:胃胀痛、嗳气频繁,情绪波动时加重,舌苔薄白。
2. 脾胃湿热型:胃脘灼热、口苦口干、大便黏滞,舌苔黄腻。
3. 脾胃虚寒型:胃部隐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四肢怕冷,舌淡苔白。
4. 胃阴不足型:胃部隐痛伴灼热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三、中医调理胃炎的方法
1. 中药调理
- 肝胃不和:可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疏肝和胃。
- 脾胃湿热:推荐黄连温胆汤或半夏泻心汤,清热化湿。
- 脾胃虚寒:适用理中丸或黄芪建中汤,温中健脾。
- 胃阴不足:常用益胃汤或沙参麦冬汤,滋阴养胃。
2. 饮食调养
- 忌口:避免辛辣、生冷、油腻食物,戒烟酒。
- 宜食:脾胃虚寒者可吃生姜、山药、红枣;胃阴不足者适合银耳、百合、小米粥。
- 食疗方:
- 生姜红糖水(适合胃寒者)
- 山药莲子粥(健脾养胃)
3. 生活方式调整
-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避免过饥过饱。
- 情绪管理: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运动(如八段锦、散步)以疏肝理气。
- 穴位保健:常按足三里、中脘穴,促进脾胃运化。
四、预防胜于治疗
胃炎易反复发作,日常养护脾胃是关键。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通过合理饮食、调节情志、适度运动,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胃部健康。
胃炎虽常见,但通过中医辨证调理,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全可以有效控制和康复。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治疗。
温馨提示:本文为健康科普,具体治疗需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