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中学偶尔迎来一位大学教授开次讲座,不足为奇;但如果常年有北大、清华、人大的大牌教授像 “走马灯”似的入校讲课、带队研学、为教学把关,这样的“学术待遇”背后必然藏着特殊逻辑——北京大兴精华学校,正是这样一处特殊存在。
创办仅4年,这所学校2025年高考便交出亮眼答卷:最高分685分冲击清北,大批入学时成绩平平的“普娃”实现跨越式提升。追溯其成长轨迹会发现,那些频繁出入校园的名校教授,早已成为这所学校快速崛起的“隐形引擎”。
一、研学天团:从西安到江南的学术护航
几天前,大兴精华学校高一学生的江南研学之旅,堪称一场“学术盛宴”。行前,国际著名经济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重带来《江南经济发展脉络及历史定位形成》专题讲座,用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为学生梳理从唐宋到明清江南地区的经济变迁,将历史课本中“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点拓展为立体的学术探究。北大中文系教授郭锐则以《北京官话、南京官话与普通话的渊源》为题,从语言学角度解析汉语演变,让学生明白日常使用的普通话背后,藏着数百年的文化融合史。
这场高一研学的“学术待遇”还有诸多特殊之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李肖全程担任学生们的“学术导游”:在南京博物馆,他概述了中国陶瓷从约6000 年前北方文明南传起、到春秋战国、汉唐元明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建立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认知;在无锡东林书院,李肖教授结合《明史》记载,还原东林党人的政治活动与文学创作,让学生现场体验“风声雨声读书声”的文化语境。
这样的高规格研学并非个例。2024年的西安研学中,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双怀用两个半小时解析《古都西安的历史演变》,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到唐代长安城的国际化,将课本上的“西安事变”等知识点嵌入完整的历史脉络。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央视“百家讲坛”嘉宾孟宪实则特意赶到现场,以《如何在行走中学习历史》为题,教学生“带着问题看文物”—— 比如在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坑,要思考“军阵排列与秦朝中央集权的关系”。
二、师资培训:名校资源反哺教学一线
清北人大的学术资源不仅惠及学生,更深度赋能教师团队。每年暑假,大兴精华学校都会组织“学术提升周”,邀请名校教授为教师开展系统培训。
2024年暑假开学前,国际著名经济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重以“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早熟而又不成熟’”为题展开讲座。他旁征博引解析北宋交子这一世界最早纸钞的历史价值,不仅为教师打开跨学科视野,更触发其对多领域知识的探索热情,为日后教学注入更广阔的思路。
面对新高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北京大学中文系邵永海教授展开“古诗文素养”为主题的培训,直击教师“充电”需求,让教学更贴合考试导向与文化传承需求。
针对高中教师对“逻辑与思维”新教材的教学困惑,北京大学哲学系邢滔滔教授的专项讲座精准答疑。通过系统讲解破解教师教学难点,从源头避免“教师不明、学生不懂”的教学困境,确保新教材教学质量。
在历史学科,著名历史学家李开元教授独创的历史叙事方法培训极具针对性。他用有限史料构建无限历史的研究思路,恰好呼应北京高考灵活性增强、侧重历史思维培养的趋势,为教师提供多维分析视角,助力其引导学生突破固化思维。
着眼新高考“立德树人、家国情怀”的核心立意,北京大学韩茂莉教授将历史时间纳入地理空间的讲座,帮助教师从山川江河、人文古迹中深化对中国的认知。这不仅增强教师民族自信,更使其精准把握高考题立意,进而引导学生树立大视野与大格局。
三、成长印证:从学术启蒙到高考突破
这些密集的名校资源输入,最终转化为学生的成长动力与高考成绩。2025 年高考,北京大兴精华学校交出的成绩单,正是名校基因落地生根的最佳证明:除685分的高分外,学生平均提分幅度远超区域平均水平,一批入学时成绩中等的“普娃”也将考入双一流高校。
专家认为,高品质的研学旅行以深厚学术性为核心,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领域知识网络,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这种模式不仅能深化对单一学科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升学习深度与广度的重要途径。
值得关注的是,高水平研学的理念与高考命题思路高度契合。如今高考愈发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素养,强调知识在真实场景中的迁移运用。优质研学旅行正是通过沉浸式体验,提前培养这些关键能力,帮助学生适应高考对综合素养的要求 —— 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为应对升学考核提供了有效的能力储备。
如今,走进大兴精华学校的校园,“与大师对话”已成为学生的日常。正如校长王自勇所说:“当清北人大的学术资源持续涌入中学课堂,当教授们的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这所学校的快速崛起,其实是教育规律的必然。”在名校资源的持续滋养下,这所新兴学校正稳步走向成熟,为基础教育领域的“名校基因传承”提供着生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