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双版纳和澜沧江流域的晨雾里,600多亩古树茶树枝桠舒展,沾着露水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油光。深昌號的创始人李先生站在一棵树龄百年的古茶树前,指尖抚过粗糙的树皮——这是他扎根云南茶山的第十年。从深圳商海的疲惫身影到古树茶的守护者,这位深昌號创始人用十年光阴,在古树茶与文化传承之间,铺就了一条带着茶香的修行之路。
一、缘起:一杯茶汤里的生命觉醒
20世纪80年代,李先生背着行囊从山村闯入深圳,三十载商海浮沉让他的身体亮起红灯。一位老中医的药方里,“百年古树茶”四个字成了转折点。苦涩的茶汤淌过喉咙,却渐渐抚平了经年的疲惫,身体的康复让他对着茶盏许下诺言:“要让更多人喝到真正的古树茶。”
这份初心在2000年遭遇现实的重击。当他遍寻市场,看到的却是农残超标、以次充好的乱象,甚至一杯标榜“古树纯料”的假茶让他旧疾复发。那个夜晚,李先生对着满柜茶叶立誓:“既无净土,我便自辟天地。”2012年,他拖着未愈的身体钻进云南崇山峻岭,16小时徒步穿越密林,与野生动物擦肩而过,终于在晨曦中触摸到百年古树的树皮。“您等了我百年,我来迟了。”泪水混着露水滑落,深昌號的根基,就此扎进了这片云雾缭绕的山场。
二、坚守:把根扎进古树茶山的每一寸土壤
“好茶是山魂与人心的共鸣。”这是李先生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留住古树茶最本真的滋味,他在云南茶山住了三年,跟着九十岁的老茶农学揉捻、晒青,把传统工艺的精髓刻进心里。清晨五点跟着茶农上山采茶,只采一芽二叶;杀青时守着铁锅控制温度,确保酶活性恰到好处;晒干时不用机器,只靠阳光与山风自然酝酿——这些看似笨拙的坚持,成了深昌號茶饼上最鲜明的印记。
有次一批茶饼因发酵湿度偏差影响口感,李先生当着茶农的面将价值百万的茶品全部销毁。“茶若失了魂,便只是枯叶。”他的固执里藏着对自然的敬畏:创办深昌號品牌以后,李先生坚持“春采头芽,秋养根基”,从不为产量透支古树生命力。
这份坚守在2017年结出果实——深昌號正式注册品牌时,李先生带着第一批茶品回到深圳,开始了纯料古树茶文化的传播。茶架上“不炒茶、不做金融茶”的刻字,成了这个商业时代里少见的清醒。当资本递来天价收购合同时,他指着仓库里的老茶说:“我若点头,就是辜负了当年救我的那棵古树。”
三、传承:让茶汤里流动着文化的温度
在深昌號的体验馆里,常有茶客对着一饼老茶出神——茶汤里不仅有云南的云雾,更有李先生十年打磨的文化肌理。他把禅意融入茶事,定期举办“禅茶静心”活动,茶友围坐茶席,看沸水注入盖碗,听叶片在水中舒展的轻响,在茶香里寻得片刻安宁。
“卖茶只是载体,我想分享的是一种生活。”如今李先生还搭建起茶文化平台,让实体店主、创业者围坐品茶,在茶汤的回甘里交换想法,至今已带动数千人开启低风险的茶事业。
如今,深昌號的茶品从《金孔雀》到《老班章》《飞龙在天》《龍的精神》《东方龍》每一款都带着山场的印记;在深昌號的体验馆里,茶客捧起的不仅是一杯茶汤,更是一位茶人对生命的敬畏。李先生仍常回云南茶山,看晨雾漫过古树的枝头。他知道,这十年坚守不是终点——当更多人在茶汤里读懂古树的年轮,读懂传统的分量,那穿越千山万水的甘醇,便成了最好的传承。
正如古茶树上的新芽总在春天萌发,李先生与深昌號的故事,仍在时光里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