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自古便是中医文化的沃土。历经数千年风雨,这份古老的医学体系始终焕发着生命力,而这份生命力的延续,离不开一代代中医人的坚守与创新。在当代,当传统医学面临现代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时,能否涌现出既深谙古籍精髓、又能推陈出新的践行者,成为中医能否跨越时空、融入时代的关键。史明明,便是这样一位在古中医复兴之路上执着前行的探索者与传承者。
岐黄薪火 自幼植根
史明明的中医情缘,始于祖父的银针。作为乡里闻名的针灸大夫,祖父手中的几根银针,总能化解患者的病痛,这份“妙手回春”的神奇,在年幼的史明明心中埋下了中医的种子。
传统文化的浸润,为这颗种子提供了养分。9岁时,他已能熟背《道德经》,对中医经络穴位的走向与位置信手拈来,仿佛身体里天生住着一本“活经络图”。这份早慧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传统文化的痴迷,书法赛场的屡屡夺魁,印证着他对“形神合一”的早期领悟;对古籍的反复诵读,则让他在少年时便触摸到中医哲学的脉搏。
2008年,史明明系统研习易理,在深研鲁北药王李肇勇言行纪略时,于泛黄的纸页间打捞起散落的验方,这份对古籍的敬畏与挖掘,成为他日后学术探索的底色。从企业管理学士到中医学硕士,跨界的知识储备让他既懂中医的“道”,也明传播的“术”,为后来的实践埋下伏笔。
针出太上 医道新诠
古之医者,上穷天纪,下极地理,中悉人事。在史明明看来,中医的生命力在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2017年,在家学基础上,他埋首《黄帝内经》《难经》《汤液经》等古籍,将古天文学、道家哲学与《易经》象数思维熔于一炉,研发出“太上元针”时空针灸体系,为传统针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这一体系的精妙,在于对“形气神”的辩证把握。《黄帝内经》中“治形、调气、安神”的理念,被他转化为可操作的临床路径。调形以纠体态之偏,如通过手法恢复腹直肌分离,解产后女性之困;调气以通气血之滞,凭脉诊精准取穴,让无形之气复归常道;治神以安脏腑之本,针对失眠、抑郁等情志病,从“神”入手调和身心。充分发扬“异病同治” 的智慧,正是他对中医“整体观”的生动诠释。
多年耕耘下,史明明也完成了诸多著作,从《太上元针》到《阳宅风水》,十余部著作既有临床实操的“术”,也有哲学思辨的“道”,字里行间可见他对中医“理法方药”的系统梳理。而“华医之星”“健康宣传大使”等荣誉,与其说是光环,不如说是行业对他“守正创新”的认可。
传薪播火 情系苍生
中医之火种欲长燃,必得播撒于年轻心田。史明明的情怀,藏在他对教育的执着里。在山东多所医学院校的讲堂上,他无偿授课十余年,黑板上写的是经络图,口中讲的是“孩子们喜欢中医,复兴才有希望”。他深知,古籍的文字再精妙,若无人接力,终将尘封。
为破解“传承难”的困局,史明明将深奥的阴阳五行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活智慧,为热爱中医却无学历者铺就道路。其独创的“逆向学习法”,让初学者从病症入手,再溯经络、探理论,从具体病痛与治疗手段入手,再回溯经络穴位与背后理论,让中医知识如春风化雨,浸润不同年龄学子的心田。
岐黄新声 道阻且长
如今的史明明,身兼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研究院院长等数职,脚步却从未停歇。他带着太上元针走进社区,教老人辨别体质;带着学生走访乡村,收集民间验方;在国学论坛上,他将中医与易学、书法融会贯通,让世界看见东方医学的哲学之美。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关注行业前沿。在全国智慧制药学术产业大会上,他亲见AI技术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注入的新动能,深刻感受到科技与传统碰撞的力量。与中国工程院张伯礼院士的交流中,院士关于“中医发展应重视针灸等非药物疗法推广”的观点,与他深耕太上元针的理念不谋而合,更让史明明在学术推广的道路上信念愈坚。传统非药物疗法的价值,正在被时代重新认知,而这正是中医走向更广阔舞台的契机。
古脉新针映日月,丹心一片照岐黄。史明明的故事,是千万中医人的缩影:他们手握银针,也捧着重任;守护着老祖宗的智慧,也书写着新时代的答案。相信未来,依然有诸如史明明一般的医者,以一人之热忱,照亮了一条古脉新生之路,路的尽头,是中医智慧重绽光芒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