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远
在全球教育变革的浪潮中,传统英语教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大多数机构仍在强调死记硬背和应试技巧时,教育创新者徐文旭早已将目光投向更深远的方向——如何通过语言学习培养面向未来的核心思维能力。作为北京英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徐文旭十余年来致力于推动英语教育从"知识传授"到"思维培养"的范式转变,其创新实践不仅改变了数千名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为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借鉴。
徐文旭的教育理念源于对传统语言教学弊端的深刻洞察。在当前的英语培训市场中,教师往往将大量精力耗费在语法规则的讲解和词汇记忆的督促上,而学生则陷入题海战术的泥潭。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忽视了语言作为思维载体的本质属性,将生动鲜活的语言学习变成了机械枯燥的信息加工。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简单的记忆和重复练习正逐渐失去价值,而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等能力却变得愈发珍贵。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徐文旭开创性地提出了"语言与思维融合"的教学法,将16项核心思维能力系统地融入英语课程体系。
这一创新教学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思维整合。徐文旭凭借社会学背景和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成功将数学逻辑、经济学原理、科学思维等不同领域的思考方式引入语言教学。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学习一个语法点时,不仅要掌握其形式规则,更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关系;记忆一组词汇时,不仅要记住发音拼写,还要学会用分类归纳的方法建立知识网络。这种教学方式使得语言学习不再是孤立的技能训练,而成为培养综合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讨论环境保护主题时,学生不仅学习相关词汇和表达,还要运用因果分析、比较对比等思维工具,探讨环境政策制定的权衡取舍,这种深度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作为思维工具的价值。
经过多年实践验证,徐文旭的教学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不仅在英语成绩上有明显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积极变化。许多家长反馈,孩子开始将课堂上学到的思维方法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比如用优先级排序的方法处理各科作业,用模式识别的方法理解数学规律。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学生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表现出更强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一位参与课程的初中生分享道:"现在读英语文章时,我会主动寻找作者的论证逻辑,这种阅读方式让我在语文学科中也受益匪浅。"这些真实的案例充分证明了思维导向的语言教学具有超越学科界限的育人价值。
徐文旭的教育创新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通过系统的教师培训项目,他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传递给更多一线教育工作者。许多参与培训的教师表示,这种教学模式帮助他们跳出了传统语言教学的窠臼,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一位有着十年教龄的英语教师坦言:"过去我的关注点都在如何让学生记住更多单词和语法,现在我才意识到,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才是更重要的教学目标。"这种理念的转变正在基层教师中形成涟漪效应,逐步改变着英语教育的生态。值得注意的是,徐文旭的教师培训特别强调教学实践中的思维显性化,指导教师如何将抽象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活动,这种务实的方法论使得教育创新不再是空中楼阁。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徐文旭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人工智能快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才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方向。中国正在推进的教育现代化进程,特别强调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占据重要位置。徐文旭的创新恰好回应了这一时代需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可行方案。剑桥大学教育学院的专家在考察这一教学模式后指出:"这种将语言学习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的尝试,代表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非英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面向未来,徐文旭的教育创新仍在持续深化。随着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的发展,他对思维能力的理解也在不断更新。最近,他正带领团队研究如何将最新的认知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教学,进一步优化思维培养的路径和方法。与此同时,他也在探索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让更多学生受益于这种创新教学模式。在徐文旭看来,教育的革新永无止境,但核心始终不变——那就是要帮助学生获得面对复杂世界的思维工具和心智力量。正如他常说的那样:"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用英语交流,更要培养他们用英语思考的能力,这才是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
徐文旭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创新需要的不仅是热情和勇气,更需要深刻的洞察和持续地实践。在英语教育这片看似成熟的领域中,他通过独到的思考和扎实的行动,开辟出一条新路。这条路不仅改变着当下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在塑造着未来人才的基本素养。当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思维培养的重要性时,徐文旭的探索显得尤为可贵,它为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贡献了独特智慧。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像徐文旭这样的教育创新者,用他们的智慧和坚持,推动教育向着更本质、更未来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