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缺铁性贫血防治形势持续严峻,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超20亿人受此困扰,孕妇、儿童、老人等群体因缺铁导致的早产、认知障碍等健康风险每年波及数千万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宁波大学铁贝源生团队以深海血蛤为原料的突破性技术,为补铁领域带来革命性解决方案。
由宁波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卢秋予领衔的研发团队,历经市场调研、原料筛选、结构分析、功效验证等阶段,成功攻克传统陆生动物血红素铁提取率低(仅15%-20%)、无机铁吸收差(5%-25%)、副作用显著等行业痛点。团队通过200余篇文献调研和47种贝类精筛,锁定潮间带可再生养殖的血蛤为原料——其每100克含铁超20mg,血红素铁吸收率达20%-30%,兼具天然安全与高效补铁双重优势。
宁波大学团队历经三年技术攻坚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突破,采用酶膜偶联与数字孪生智能控制技术,使血红素铁提取率提升至80.5%、铁浓度达57.5mg/g,较传统工艺提升4倍以上,同时通过抗坏血酸与柠檬酸协同保护将稳定性提升85%;利用壳聚糖-鱼胶蛋白复合凝胶层层包埋的微胶囊重构技术,让铁吸收度从20%提升至65%、氧化稳定性提升2倍,粒径控制在200-300纳米,实现30秒快速复溶且能耗降低70%;通过pH响应缓释与肝脏靶向的稳态化递送技术,使肠道刺激减少50%、便秘和腹痛发生率分别下降45%和40%,游离铁占比仅8.9%且安全性通过SGS国际食品级认证,三大技术突破行业瓶颈。
这项由青年学子主导的创新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高效补铁领域的技术空白,更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为切入点,为全球缺铁性贫血防治提供了绿色可持续的中国方案。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深入实施,宁波大学团队的技术突破有望在营养健康领域掀起新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