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产综艺内容不断迭代的十余年里,从“看明星”到“看故事”,从“拼话题”到“拼结构”,真正站在内容前线的人屈指可数。张眩华,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导演出身,张导拥有敏锐的洞察力与精准的判断力。他先后担任江苏卫视、央视创造传媒导演,主导或参与制作的节目涵盖文化、音乐、人物访谈、现实观察等多个类型。看似横跨多个赛道,但背后的逻辑却始终如一:用综艺讲述有温度的中国故事。
在过去几年,张导与团队制作推出的《国之大雅·二十四节气》《中国美食大会》《简牍探中华》《young在春晚》等节目,成为平台上少见的“文化类爆款”。这些节目有一个共同特征——不只服务流量,更有明确的文化承载与审美意识。在娱乐为王的内容洪流中,他的节目选择了一条“有点难,但值得”的路线。
比如《国之大雅·二十四节气》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科普综艺,而是一场内容策展式的美学实验,它融合影像、诗意与节气背后的历史情境,既传递知识,也传达东方情感。这样的内容,不只需要导演的技法,更需要对文化语境的精准拿捏。
“我们不是在做传统文化的装饰,而是在找一种现代人能看懂、也愿意看的叙述方式。”张导游在一次访谈中曾提到。这种态度,几乎贯穿了他近年的全部项目选择。
在《闺蜜说》第二季中,他又换了一种表达方式。这档女性向的脱口秀综艺,从“闺蜜”这一轻松入口出发,用大数据与素人访谈构建现代女性的社交图景。不满足于话题热度,而是在结构设计中加入了身份差异的对话维度,让不同职业、年龄、文化背景的女性在节目中真实碰撞,既有表达欲,也有观察力。
内容生态的复杂化,需要导演具备更多维度的能力。张导这样的路径值得注意:从一线电视平台到独立内容公司,从传统卫视逻辑到平台算法视角,他并未执着于“某种套路的成功”,而是在不断转型的行业中探索内容与观众关系的“共情点”。
他做的《小仙女的美食魔盒》《全民开麦》《马克思靠谱》等节目,虽然类型各异,但都在完成一个隐性目标:让综艺回到“公共内容”的本质——既好看,又有用。不是教学式的说教,也不是眼花缭乱的猎奇,而是通过情境、结构和情感推动,激活观众的感知与思考。
或许正因如此,张眩华的名字未必出现在每一个热搜上,但他的作品却在行业内被反复研究、模仿,成为内容人眼中的“品质保障”。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综艺导演的工作愈发像一个“内容策展人”。他不只要懂观众在看什么,更要思考观众未来该看什么。而张眩华,正是这样一个“往前一步”的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