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作为常见多发病,诊疗水平差异大、复发率高,规范化诊疗已成为提升基层医疗质量的关键路径。推动科学诊疗理念下沉,有助于增强基层医师服务能力,改善患者长期管理效果,促进健康公平。
2025年5月9日,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作为学术指导,北京陈菊梅公益基金会承办的“高水平专家基层行”公益行动(以下简称“基层行”)走进中原重地河南周口市。来自首都及省级三甲医院的皮肤科专家齐聚一堂,围绕皮肤常见病、损容性疾病及慢性病的临床诊疗展开专题分享,并深入临床一线开展门诊带教与义诊服务,为提升基层皮肤病诊疗水平和公众健康素养注入动力。
5月9日上午,“高水平专家基层行”周口站会议在周口市中心医院会议室举行,吸引了周口及周边县区皮肤科、综合医院及社区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积极参与。会议由周口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丁菲与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李建国共同主持。周口市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磊致欢迎词,强调此次公益活动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赋能基层的有益尝试。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常委、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尹光文在致辞中介绍了“高水平专家基层行”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成效及在河南省的行动规划。他指出,项目不仅关注“送服务下去”,更重视“把能力带上来”,探索建立基层皮肤健康服务可持续提升机制。
在专题报告环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李邻峰以《从中国指南共识看特应性皮炎的规范化治疗》为题,详细解读了特应性皮炎中国指南,涵盖疾病分型、重症评估、慢病管理策略及新型治疗药物的循证证据,帮助基层医生规范判断和干预病程波动,提高慢性皮肤病全程管理能力。
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王建波作《常见损容性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专题报告,系统梳理了痤疮、黄褐斑、酒渣鼻等损容性疾病的病因机制、鉴别诊断和多元化治疗路径,强调医患沟通与疗效管理在皮肤美学治疗中的重要性。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阴亚坤则结合大量一线数据,作题为《如何应对银屑病治疗中的疗效波动与复发》的讲座,围绕炎症反应机制、生物制剂使用规范及患者依从性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阐述,强调个体化诊疗与长期管理对提高疗效稳定性的重要意义。
义诊带教深度融合,提升基层诊疗服务能力
上午会议结束后,专家团队前往周口市中心医院门诊大厅,开展门诊带教与义诊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问诊。义诊现场秩序井然,专家团耐心细致地为患者提供一对一问诊、用药建议和个性化健康指导,同时结合病例向在场医生进行操作示范与现场答疑,实现诊疗教学双向赋能。
在本次义诊过程中,专家团队聚焦湿疹、银屑病、特应性皮炎、慢性荨麻疹、色素沉着及激素依赖性皮炎等基层高发、多发病种,现场接诊百余人次。对于部分病情复杂或诊治反复的患者,专家提出上转建议,并通过远程随访计划进行持续干预,进一步延伸诊疗服务链条。
多位参与带教的基层医生表示,这种“边义诊、边教学”的形式非常实用,既能在实际接诊中看到专家如何快速判断与处理疑难病例,也能现场学习问诊技巧、用药思路与患者沟通方式,许多临床上的模糊点得到了明确,诊疗信心显著提升。
当天参与义诊的人群中,不少患者长期受到特应性皮炎等慢性过敏性皮肤病困扰。专家团队围绕皮肤护理、过敏原识别及规范用药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患者建立科学的管理认知,缓解疾病反复发作带来的生活影响,提升了他们对疾病控制的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打造可持续发展机制,推进基层诊疗提质增效
本次“高水平专家基层行”公益行动周口站活动不仅聚焦疾病治疗,更注重可持续专业能力建设。在与周口市中心医院交流过程中,专家团建议医院进一步完善皮肤病数据管理、加强基层科研孵化、推动皮肤镜与皮肤外科规范应用等措施,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皮肤专科服务体系。
据悉,“高水平专家基层行”公益行动2025年计划覆盖全国300个县级区域,在持续开展线下活动的基础上,项目新增远程会诊平台、基层医生上行培训、区域病例库建设等内容,构建多层次、网络化的专业支持体系,真正让优质医疗资源“沉得下、接得住、留得住”。
周口站的圆满举办,不仅进一步夯实了基层皮肤科医生队伍能力,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便捷、高效、专业的健康服务。下一步,项目将持续推进专家资源下沉和基层医疗能力建设,把公益与专业深度融合,助力基层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皮肤健康服务走入更多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