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牌·持正堂2025湖北大冶半程马拉松即将鸣枪开跑!4月20日到来的“冶马”即将成为观察城市转型的最佳窗口——“矿冶之城”的大冶,正以赛道为轴,展开一场从“地下掘金”到“云上创新”的冲刺。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内,7号矿体1号采矿点原址,竖井、斜井与平巷构成的立体采冶系统,犹如一座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地下迷宫”——四千年前,商周先民在这里挥汗开井拓巷,将矿石熔为青铜。
岩壁上泛绿的孔雀石铸就了楚国的兵器、汉代的五铢钱,最终沉淀为中国最早的工业化基因。
1890年,张之洞创办的汉冶萍公司从大冶铁矿运出第一船矿石,顺长江直抵汉阳铁厂,高炉喷涌的铁水炼出亚洲第一炉现代化钢铁,托举起京汉铁路的铁轨。
“天地为火炉,造化为大冶”,四千年前炉火不熄,而今,历史的伏笔迸发出新的火光。
地处大冶东南方的冯家山矿区,拥有着极其丰富的硅灰石资源,被誉为“功勋矿山”。如今这里听不见矿车的轰鸣,恒温实验室里,技术人员正在调试自主研发的设备,这套可以将硅灰石原矿提纯成直径不足头发丝百分之一的高端纤维,每吨售价300元的硅灰石原矿摇身一变成为每吨七八千元的硅纤,身价提升近30倍,国内企业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硅纤产品的历史被彻底改写。
过去卖矿石,现在卖技术,冯家山的蜕变,正是大冶从“卖资源”转向“卖创新”的缩影。
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24年,大冶市采矿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43.5%降至 8.7%,工业投资增速却逆势攀升至14.5%。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步入新时代,大冶创新引领传统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持续加速。
在金诚信矿业,无人驾驶纯电动铲运机正在系统模拟出的海拔5000米环境中平稳运行,全球首台高原型纯电动铲运机、全国首台高原型内燃铲运机……一个个国内甚至国际从“0”到“1”的突破,让“大冶智造”在五湖四海落地生根。
绿色转型的深层革命正在生产线展开,产业链也进入了冲刺阶段。
在陈贵镇众冶循环产业园的熔炼炉里,废旧手机电路板、汽车保险杠重获新生。
立中车轮的熔炼车间里,机械臂将再生铝锭投入熔炉,依托大冶铝产业集群,这家企业在短短三年内发展成为湖北省最大的单体铝合金车轮制造企业,年产值目标剑指8亿元。
奔跑的铜都,跑出了大冶加速度。
2022年,大冶通过科技部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验收,成为首批通过国家验收的47个创新型县(市)之一。
数据显示,2024年,大冶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00亿元,主要指标好于全省、全国水平,赛迪全国百强县排名55位,实现8年8次进位,累计上升27位。
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期的大冶,依托工业底色,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氢能、生命健康、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从“无中生有”到集群发展,提升GDP总量,冲刺全国县域50强可期。
夕阳为青铜文化广场的饕餮纹饰镀上金边,晚风掠过汉冶萍广场的钢铁雕塑群,高炉遗址与远处高新区的全息投影幕墙形成奇妙对话——四千年前的采矿巷道与今天的智能工厂,在时空中完成接力。
这座城市的转型,恰似一场永不停歇的马拉松。铜绿山遗址的巷道智慧,正在转化为智能工厂的算法模型;矿工“挖山不止”的坚韧,淬炼成科技攻坚的执着;昔日“卖资源”的短跑思维,进化为“拼创新”的耐力角逐。当发令枪响,大冶要展示的不只是城市新貌,更是一个古老工业文明在新时代的加速度。
“冶马”鸣枪在即,奔跑的铜都再次站在起跑线前,这次,它的目标不是21.0975公里的终点,而是一场没有止境的奋进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