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生态意识最浓厚的作家之一,《边城》作为他的代表作,将人们带回20世纪30年代,其运用优美的笔墨使读者将边陲小城茶峒的旖旎风光尽收眼底,展现了川湘地区人民牧野而歌、辛勤劳动的敦厚质朴之景,并通过刻画纯真的男女之爱、和谐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折射出作家深邃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
《边城》和谐共生的自然之美使读者身临其中。在沈从文的笔下,当时的湘西边城民风朴实,乡土气息浓郁。“有桃花处必有人家,有人家处必可沽酒。”桃杏深处有人家,黄泥墙,乌黑瓦,一切都是这样的妥帖和谐。大自然妥帖地安排四季的景色。人与自然和平相处,既亲近自然也尊重自然。在这里,沈从文把自然提升到与人平等的地位,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主客体,而是完美地融为一体,万物共生,达到一种令人愉悦的和谐。
《边城》自然本真的人性之美表现了山民本真的生活状态和人性追求。沈从文把《边城》打造成一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但不是乌托邦式的假想社会。人性就像河的另一面,总会有暗涌的时候:爷爷的犹豫、大老的殒命、傩送的猜疑,都将翠翠与傩送还未展开的爱情迅速击碎。但是一切都没有结束,河边坍塌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小溪还在奔流,所有人都对翠翠伸出了援助之手。淡淡的黑暗之后,沈从文还是为我们“讴歌了一种象征‘爱’与‘美’的人性和生命形态”,人与生态相互影响、相互共存,只有承认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这正是生态美学的核心。
但是《边城》并不只是一首壮美的田园牧歌,也不能单纯的以爱情悲剧来将其定义,好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其蕴含的深刻哲理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沈从文企图通过创作希望有理性的读者能从中“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的伟大处与目前的堕落处。”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人性美;也认识到鸦片导致的穷困与懒惰,生产力低下导致的愚昧与封建。我们觉得《边城》美,但美的背后却是忧愁。在今天,生产力飞速发展,生存早已不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但回首《边城》中的生命理念,我们更应该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的命运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也使人地关系更为恶劣。人类无法突破自然的约束而独立存在,如何守住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值得深思。
被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裹挟的我们,更善于用脑权衡利弊得失,却忘记了如何用心感受善恶美丑。放下手机,去感受《边城》中明净的天空、青翠的小山、清澈的溪流;去感受淳朴的民风、悠闲的生活、单纯的爱情;去感受美的生态、纯粹的人性、恬淡的意境;去拥有那一份不必设防的安心和一份无需慌张的安宁。
渐渐远去的是老房子,是童年,是回忆,是烟火气,生活中的美有很多种,是归属感,是回忆,是幸福,这人间烟火气,能温柔整个世界人间烟火,最抚凡人心。(作者:巩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