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清华大学的光芒下成长,
以自强不息立己,以厚德载物处世,
在兴趣和好奇心驱使下,投身计算机的广阔天地;
他久久为功,兴致勃勃探索未知领域,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拓展数据研究平台、创建机器创造力实验室,
让人工智能悄然进入人的生命中,
润物于无声。
时代有我,君品相传。由凤凰网出品,贵州习酒联合打造的访谈节目《君品谈》第四季,本期对话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讲述他的人生故事。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郭毅可不断拓宽的科研之路
郭毅可一家三代都是清华人,在他的能力内核中,始终带着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教育烙印。于他而言,自强不息是立己之道,厚德载物是处世之本,正如君子“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的品格一样,他一步步进入科研、扎根科研、引领科研。
郭毅可年轻时,偶然在父亲的实验室里看到了庞大的计算机,计算机特殊的运算过程激发了他无限的好奇,也直接驱使他报考计算机系,由此跨入科研的大门。
进入计算机的广阔天地后,他越学习,越感知到自身的渺小,越探索,越感知到计算机不可知的未来,一头扎进研究,不断学习积累,多次发表英文文章。
郭毅可讲述自己的科研道路
当面对去欧洲深造的机会时,他积极争取,不惜花费几个月的伙食费向英国教授打电传,“新奇”的电传和文章成功吸引了教授的注意,也为他赢得了交流学习的机会。正如他所说,“哪怕有0.1%的希望,都要尽10,000%的努力”。
带着对未知领域的好奇,郭毅可深度学习积淀,打牢基础,在科研道路上愈行愈远。
“人工智能会悄然进入人的生命中,润物于无声”
郭毅可与人工智能共同发展
郭毅可一直将人工智能的发展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一方面,他凭借着探索未知的科学家精神,推动着人工智能技术迭代更新,另一方面,他怀着便利人类发展的初心,致力于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生活。
毕业之后,从计算机、数据科学到人工智能,郭毅可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一路高歌猛进。1998年,他在英国第一个教授机器学习;2014年,他在帝国理工大学成立了数据科学研究中心,最后他回到了香港,在浸会大学拓展了数据研究平台、在香港科技大学创立了机器创造力实验室。
郭毅可在科研领域深耕发展,一系列的技术成果,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如今,人工智能可以合成人的声音和图像、3D打印机+人工智能可以为人类设计个性化的营养品、计算机通过数字化的解析,可以实现人类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的传感,让人们能够听到远方的声音,看到远方的图像甚至闻到远方的味道,随着技术的突破,有一天或许能够实现味觉的远距离传递。
郭毅可展示人工智能合成声音技术
郭毅可也在推动着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在他回到香港后,很快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艺术领域,实现人和机器的共同演出,让人能够身临其境地同机器相处。而在教育领域,他也并不反对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考试、写论文,于他而言,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倒逼老师教书水平的提高,培养会提问的更高水平的学生,随着技术的进步,传统的考试方式也将发生改变。
人工智能在以不同的形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融,开车导航、淘宝购物、新闻阅览等等,郭毅可认为,人们不会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而被社会淘汰,相反,人工智能的发展只会让使用方式更加便捷。这正是他推进科研的理念阐释,“人工智能会悄然进入人的生命中,润物于无声”。
“创新最重要的是能够有远见地选择正确的道路”
郭毅可将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人工智能是当下各国科研发展的重要领域,对郭毅可来说,“人工智能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因此,他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发展也会促进中国的发展,于中国而言,更重要的是培养更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
郭毅可并不担心中国当下在人工智能领域方面与美国产生的差距,他认为“创新最重要的是能够有远见地选择正确的道路”,依靠原始的创新,有远见地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才是当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
郭毅可在研究的过程中,也践行着这样的理念。他做出了超前的判断,提前买好了芯片,将计算设施装好,才能实现当下香港科技大学相当大的计算规模。
郭毅可展望人工智能的未来
作为一个科学家,郭毅可从来都是饱满热情,兴致勃勃地探索未知领域。他说“今天的不可能一定是明天的可能”。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更重要的是学会提问,通过提问来验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另外人类也必须要学会与机器交流,人要让机器理解自己的需求,同时也要学会判断机器行为能否符合自己的要求。
在未来,人工智能的治理,技术的辨假都是发展中必须面对的课题,这些研究的推进,会给人类生活带来更大的变革,而郭毅可作为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先行者,也将在前行的路上继续深入探索。
习酒用匠人精神,酿造君子品质
贵州习酒《君品谈》栏目以传播“君品文化”为宗旨,展现当下君子的传承精神与创新姿态,传递社会责任感。让新时代的君品精神如习酒人的坚韧品质一般,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