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这段出自于《诗经·唐风·蟋蟀》的记载,正是斗蟋蟀这一娱乐方式的起源。翻看书籍不难发现,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始终保留着活力吗,屡屡留下印记,证明着这种活动对于国人的魅力,延绵不断,传承至今。
国虫文化传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娱乐活动,深耕在中国百姓的心中。日前,2023年首届上海西来农庄杯·国虫王中王超霸赛在绿华镇西来农庄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十支队伍齐聚崇明,以虫会友一较高下。
赛事组委会秘书长徐晋告诉记者,我们今年比赛的初衷希望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传承和弘扬我们国虫文化,那么在这前提下我们想跟提升虫友在玩蛐蛐当中虫的认识所以呢就借助西单农庄这个这一块平台也给我们虫友呢有一个发挥自己能力,同时也促进崇明地方的旅游发展
冬风虽冷,却挡不住现场虫友们的热情高涨;笑声鼎沸,宣扬着大家的喜悦与对比赛的专注。来自各地的虫友齐聚一堂,或许从未蒙面却交谈甚欢;或许棋逢对手但惺惺相惜。蟋蟀对他们而言不仅是乐趣,更是心血凝聚,文化传承的魅力,尽显于此。
参赛选手胡东群告诉记者,从小就开始玩蛐蛐一直玩到现在后来一直到03年的时候网络时代普遍了,在网上认识了很多朋友那么就开始参加这种各种各样的比赛,这次比赛就是上海六分国虫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徐晋邀请我们来参加这个比赛的,“冬虫”选手由虫主精心培育饲养,平时都是待在保温箱内养精蓄锐。为确保“冬虫”处于最佳状态,比赛场地上一直开着空调,室温高达28℃。
现场,双方虫主将各自的蟋蟀小心放入斗盆中,并用“芡草”挑起两虫的斗性。“比赛开始!”随着裁判员一声令下,闸板提起,两只蟋蟀飞速越过“楚河汉界”,开始厮杀。蟋蟀“论剑”不需要过多言语,靠的是“以牙还牙”,有时候三五个回合下来,甚至只需一招,能者已经称王;有时候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则需要一番鏖战。比赛实况还经手机直播,方便各地观众收看,不少人在弹幕上为自己支持的选手呐喊助威。最后恭喜上海合字号参赛队获得本届冠军。
“斗蟋蟀”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名列花鸟鱼虫四大雅戏之中,亦是许多人儿时的回忆。这项活动看似简单,其实讲究不少。绿华镇连续多年举办斗蟋蟀比赛,这一民间赛事在岛内外都有着较大影响力,已成为绿华地区一张亮丽名片。在“虫迷”眼里,绿华蟋蟀是特别能战斗的好品种,不少人专程来绿华镇选虫、斗虫。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任何一个流传至今的记载,都会始终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这也是中国历史的魅力。无论是汉字,还是古时候人们的生活习惯,仔细研究起来,都别有一番滋味。今日国虫之盛会,亦是中华文化之盛会。或许若干年后,还会有人记起这一场比赛,虽已是过去,但是在我们的回忆中,一如蟋蟀之鸣,将永远充满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