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川南古城会理,暖意融融,和风习习。
12月8至9日,四川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凉山州作家协会组织文学名家赴凉山州会理市,开展文学名家走基层活动。陈亚军、颜慧、张健、巴久乌嘎、杨献平、唐小林、蒋林欣、袁昊、王刊、何万敏等知名作家、学者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会理,与当地作家座谈交流,深入机关、学校开展文学采风活动。漫步老街小巷,走进城市乡村,作家们深切感受到新时代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会理古城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会理活动期间,主办方举行了省作协重点扶持作品——长篇小说《春度龙岗》作品研讨会。李美桦的这部长篇小说刊发在《民族文学》2023年第7期。小说以工作队深入龙岗彝区,争取黑彝头人出山这条主线,用生动饱满的细节,叙写了彝区开展民主改革的艰难历程,诠释了彝区群众走上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民族文学》副主编陈亚军从文学编辑的角度介绍了这部作品的推出与辨析,她认为《春度龙岗》意涵丰盈,思想价值和人文价值相呼应,是推进民族团结,铸造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作品结构完整,通过叙述的多重性以及不同层级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性,是同类题材的陌生化呈现。语言个性鲜明,尤其是地域性谚语的使用,体现了主观的真诚与客观的真实相统一。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编张健说,作者把控节奏的能力强,以“黑彝头人下山记”为主线,对各种矛盾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情节跌宕起伏。小说人物形象鲜明,以阿尔哈铁为代表的黑彝头人的思想变化,表现了民主改革的艰难和复杂;以陈达五、杨黑子为代表的正面人物刻画,特别是乌嘎惹和恋人的情节设置,内涵深刻,这些都是对党的民族政策的精彩书写。
四川大学教授唐小林认为,《春度龙岗》题材重大、意义深远,作品通过特定地域、特定民族、特定时代轰轰烈烈民主改革的叙写,展现了民族融合、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作品结构布局好,情节推动环环相扣,体现了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写出了深厚的彝族文化和民族特色。作品语言成熟干净,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绘制了彝区推进民主改革的历史画卷。
西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蒋林欣说,这是一部关于地方民族史诗性的作品,写出了多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地方色彩、民族色彩浓厚,宏大的主题中注重了细节的描写,多层面的民族语言的运用,展现了丰富的文学性。
四川师范大学讲师袁昊说,作品大量使用彝族谚语,生动活泼,郎朗上口,带给读者深切的情感认同和安逸的阅读享受,有一种神奇的陌生化体验。
青年作家王刊认为,作品写出了属于自己的题材,用理性的视角和民族的视角书写了边地民族的社会变革;作品写出了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现了语言的在地性,“纵观全局,内部引爆,看似狭窄处,实际开阔深远”。
凉山州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何万敏认为,小说是从文学角度对彝区民主改革历史书写空白的重要填补,是彝区从奴隶制社会到社会主义制度跨越的书写。小说既是历史的写作,同时也是一部极具个性的传奇,作品在对这场伟大变革的书写中,融入自然景观、彝族文化、民间谚语、民间习俗,将民族特色展露无遗。
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凉山州作协副主席巴久乌嘎说,作品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用鲜活的细节,生动反映了彝区推进民主改革的非凡历程。小说人物刻画上有新的突破,特别是对大头人阿尔哈铁,没有简单的脸谱化,而是把他作为特定时期性格多元复杂的英雄来进行刻画,人物有血有肉,立体饱满。
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颜慧说,作家出版社非常关注少数民族作家和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她认为《春度龙岗》非常耐读,有韵味,有筋骨,作品用精妙的细节、情节支撑出丰满的故事,是这部小说最大的看点。大量景物书写富有诗意,生动、鲜活的语言极具彝族文化特色,读来自然、亲切。
省作协创研室负责人杨献平对研讨会作了总结,他认为,《春度龙岗》是一部进步之书、和解之书,民族内部之书和内外融合之书,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文学呈现。这部作品可以看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凸显了新与旧,民族与民族,在同一时代背景下的冲突和蝶变,理解与和解,同心与同行。主题宏大,难度可想而知,而李美桦却非常精到的呈现和表达了出来,这是他个人文学才华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