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邱宗康(宗康),字碧禅,女,祖籍浙江吴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艺术专业。国家一级美术师。
邱宗康,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届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第三届副主席兼秘书长、第四届常务副主席、北京大学书画研究会顾问、中国长城书画研究会陕西分会副会长、西安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安市篆书学会名誉主席、长安书画研究院名誉主席、西安工业大学明德学院兼职教授、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陕西省文联委员、西安市文联委员等。
宗康酷爱先秦文化,传统功力深厚,穷四十余年时间和精力钻研中国“金文”书法艺术,用最大的力量钻研其中,将青铜器上的铸造文字生动地演绎在宣纸上。近年来,她更将毕生积累重新梳理,以最大的努力寻找新的艺术形式,认知探寻青铜艺术之美。
在保持商周青铜精神、吸纳汉唐开放风采的背景下,她潜心研创“墨彩金文”,以远古文字为载体,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可用之艺术营养,追求线条、结字、章法与色彩、绘画等多种审美元素互相融汇、彼此生发并高度统一的境界,表现出天然、古朴、自由、沉厚、极具生命力的“金文书法”艺术风格。
兼收并蓄的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积淀与当代意识的统一使她笔下的金文建立了新的艺术秩序。邱宗康的作品有淳朴厚重的古文字风貌,有奔放跳跃的力度,有婉转流畅的韵味,有强烈的现代构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动人的色彩组合,体现了崭新的、高品位的“金文书法艺术”。
邱宗康的金文书法,已经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被誉为“古文字的活化石”。
人民美术出版社、文宝斋出版社、中国文艺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陕西音像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出版社都曾为她出版过作品集和专业论著。
《福》
金文之恋
美术报作者:蔡树农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驻湖州。”吴昌硕曾以“人生只合驻湖州”刻过一方朱文印,算是一方多字印的代表作,但其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人生只合驻湖州”这句,至今我还没见到比这句诗更好的吟咏湖州的诗句,自然,没有比这句更能让湖州人引以为豪,而且能够自然而然地拿来作城市宣传的广告词了。何况,提起湖州,民间又存在“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的说法,如果去细细考证,历史上有多少大小名头的书画人物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其中水晶宫道人赵孟頫是名气最大的。
《龙》
近现代,吴昌硕、沈尹默又是知名的书画公众人物,再深入一步,吴昌硕在金石碑学方面,沈尹默在传统帖学方面均有不俗的业绩。沈尹默一直提他是湖州人,其实他是湖州籍出生在陕西的湖州人,而在讲究祖宗籍贯的中国,不忘祖、不忘初心是头等大事,就像李叔同——弘一法师都讲他是平湖人,天津出生、天津长大的“天津人”李叔同却只承认是湖州平湖的。邱宗康,单看名字一般不会猜测是一位美丽知性女性的名字,而她是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妇女委员会委员。虽然她出生西安,祖籍却是浙江吴兴,亦即湖州人。尽管年过花甲,依然风姿绰约。10月18日,茶香论书画,共邀风月雅——邱宗康书法展暨筹建西部乡村图书室义卖活动在杭州西溪湿地民生文化中心举行。杭州不是湖州,西溪湿地的很多风光倒是和曾经河网交错的鱼米之乡湖州十分相似,邱宗康选择西溪湿地搞个展、献爱心应该顺遂了她的乡恋情结。
《双龙戏珠》
她的“宗康”就是宗湖州、宗家乡,宗以为大也。稍一接触,即发现这位“玲珑”女性身上洋溢着西北人的豪爽大气,不做作、不粉饰,江南美丽配上黄土身段,演绎出别致的风雅。人类繁衍不能近亲,文化繁衍也要避免近亲。祖籍吴兴长在西安的邱宗康继承了江南文化基因,又秉承了周秦文化的火种,她在她最擅长的金文大篆书法创作中,长枪大戟、不输须眉地长期研修浸淫,形成了自己个性鲜明、古拙奔放的金文篆书风格,验之当代中国书坛,能一心扑在迷离深奥金文篆体上孜孜以求且成就斐然的女性书家还真不多见。邱宗康不仅沉醉不归,更重要的是她在寻找到适合个人语言的大篆系统后并未简单摹写效法,而是调动个人修养努力进行一些探索性突破,从她大量多形式的创作作品中,这种探索痕迹相当显眼,而不仅字大字小、墨淡墨浓,邱宗康运笔结体的豪迈健朗开张则始终初情不改,读她的书法可以喝大腕茶,可以闻鸡起舞,可以对月酣饮,可以大江东去,可以红日高升。
《情注环保 绿绘三秦》
她的篆书法乳先秦铭器金文,装饰趣味、金属质感环绕,复添以行草气韵,厚朴处智性毕现,刚健含婀娜,精微见放纵,有那么点女汉子的意思,写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一腔豪情,若秦腔、若信天游,高亢而不失情性的“湖人”婉丽,是一南一北的两方水土滋润陶冶了她的心胸、她的笔墨、她的思想,引用她自己的话语是“我在书法的长堤上漫步,微风拂动柳条,莺啼燕舞,温暖而惬意……看见了柔美亮丽,听见了起伏汹涌,却不满足于这样的‘风光旅游’,于是我闭上眼睛,打开心灵的触角,钻进书法的隧道,在黑暗中倾听远古的天籁之间……”其结果是她把笔触延伸向了她乐此不疲的“墨彩金文”。正因为前无古人、今少同行的满带画意的“墨彩金文”,尝试创新的得失她本人是最清楚的,“模样、形式、力量、生命感”等等都是在她考量范围内的,并不是件件成功、件件叫好,哪怕是少数的“出彩”都会令她兴奋和惊喜,书法创作的乐趣大概就在于创作的前期准备和创作过程,这就是艺术创作的迷人之处,不亲历者不能预见感知。
青铜时代远逝了。电脑时代如果还能重温青铜时代的热度、能再现青铜时代的影子,难道不是美丽的享受吗?
那天秋雨夹着桂香,很江南,很湖州地嵌入了邱宗康“青铜时代”的金文大篆中,不是梦,是真实的金文之恋。
《天机静悟》
人物评价
肖云儒:
我与碧禅宗康女士相识怕有近20年了,君子之交少有往来,更无缘畅怀论道。倒是常常能在各种场合品味到她的书作,引发这样那样的触动,愈有感触便愈是远远地心仪着这位书界女史。翻拣记忆,在她留给我的印象中,最深刻者有二:
一是能三十年痴迷于书法创作和书学研究,终有了难得的造诣者,在我的朋友中可谓少见。《碧禅小语》开宗明义便告白:为了书画艺术,她“树目标,定计划,弃玩乐,轻家业,潜心其中。每有小得,欣然忘寝,以为终生伴侣,朝夕左右。”直至不惑之年,还去首都师大书法艺术专业求学,毕业于欧阳中石先生门下。真个是为书法艺术铁了心。这些话,写出来只有寥寥几句,在她,却需要付出、或者说已经付出了几乎全部的人生。读着她的书,品着她的字,感受着她暮鼓晨钟的虔诚和青灯黄卷的坚执,我便存着了一分敬意,心头的那杆秤沉甸甸的,知道自己所面对的是一位在当代书坛属于凤毛麟角级别的学者型书家。
《嘹咋咧》
二是分明能感到一点杭嘉湖女子的气息,有时却似有若无,无可言传。更多的时候,倒是被她书作中喷薄而出的沉雄大气而惊异,好一派女公子气魄。阴阳两股气在谋篇布局、结体章法、笔墨线条之间流动蒸腾,是那样的园融无碍、酣畅淋漓。细思其故,却无甚解,也许那原因藏在我们所不知的家世、命运和感情的深处。也许是受了文化学理性的潜移默化----难道理性总是比情绪更具刚气吗。恰如她在自撰自书的《青铜礼赞》中所云,真正是“庄穆其表,动灵其里”呀。此八字本是她对青铜艺术和金文加意的赞誉,不想却成了对自我无意的写照。
《量子》
篆书作为中国书法源头上的一种符号,它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早已剥离,不再进入现代符号传播的运作流动体系。虽然如此,艺术生命却并不僵滞,一直在随时代和审美的流变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篆书在先秦已有几度变化,郭沫若曾将这一时期青铜器(包括金文书法)分为四个变化期,谓滥觞期、勃古期、开放期、新式期,以表明青铜艺术和金文生机勃勃的发展历程。郭老的活,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曾大段引用,并认为30年来这依然是可资遵循的看法。进入近代,邓石如的隶笔入篆,寓笔墨趣味于上古符号之中;吴大 的以鼎籀入小篆,书风又有一变。
《商代青铜文字》
《水深鱼极乐 林茂鸟知归》
《观心》
《舍得》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