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在多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学校特色的专创融合新路子。学校从人才培养体系、专业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实践平台建设、产教协同平台建设五个方面抓好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专业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与创新基础、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等3门创新创业公共必修课,将创新创业学分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总学分,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融入专业实践教学,将“真实创业体验”融入创业就业教育与辅导,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和时代担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有所学、有所为、有所得。
专业课程改革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通过设立“专创融合项目”“卓越工程师班”“校企合作班”、创新创业项目,专利申报,成立“产业学院”和研究所等方式,开设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能力训练与实践、创新思维导论、创业项目产生与模拟企业创办等26门公共选修课。学校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与特点,设计出循序渐进的创新创业课程,突出课程“意识培养+知识普及+体验实践”的教学功能,分门别类地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将创新创业思想融入课程教学,着力打造专创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学校坚持引进与培养、全面提高与重点培养、学历学位提高与业务能力提升相结合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优化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结构,着力建设一支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师队伍。同时,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专利申请、创新创业论文写作等与教师职务职称晋升挂钩。近年来,学校教师在各类教学竞赛中荣获100余项国家省市级奖项,获得国家专利100余项,登记软件著作权近20项。学生先后获全国大学生各类技能大赛、数学建模、创新创业等大赛获国家级近70项、省级近800项,获得国家专利24项。
专业实践平台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学校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顾秉林院士工作室、车辆工程研究所、建筑工程研究所、人工智能(电子)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等研究和实训机构;在龑江学村新建成了集创新实验、创新研发、基础孵化、实体运营体验、特色成果展示为一体的孵化创业园及创新创业示范街。建有3D技术产业学院、3D打印技术应用实验室、汽车数字孪生应用实验室、3D工坊实验室、元宇宙虚拟现实应用实验室等校内实验实训室。通过校内专业实践平台,师生合作共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题工作,鼓励大学生申报专利,共同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等,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教学相长的目的。
产教协同平台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学校与企业做到“五共同”,即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共同保障人才培养条件、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与北京昆仑三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建3D技术产业学院、与金蝶集团建立智能财务产业学院、与四川长虹集团共建长虹产业学院;与中国摔跤协会签订唯一高校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训练、竞赛、培训”基地;与四川省足球协会共建四川龑江足球竞训基地。与江油市李白纪念馆合作,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学基地”。获批“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红色歌谣研究中心”等6个德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获批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D数字化产业设计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通过产教协同平台建设,实现企业和学校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力,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
截至目前,学校智能制造与车辆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三个学院成功申报数字化人才培养省级创新创业16示范课程3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5门、省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优秀实训中心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省级课程思政3门,校级各类示范课程48门。与北京昆仑三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完善的线上线下数字化人才培养课程资源体系,共建四川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敬业精神好、动手能力强、上岗适应快”深受用人单位欢迎。(雷耀方 邝小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