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
2023年中秋节、国庆节假期,丽江古城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8.23万人次,日均接待21.03万人,旅游市场持续火热。
丽江古城缘何成为世界级网红IP?
世界文化遗产的头衔,世界记忆遗产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传承,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依山就水的古街、古道、古宅,诗情画意的小桥、流水、人家,皆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流量密码”。
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6年间,丽江古城文化不褪色,魅力不减分,以“旅游经济反哺遗产保护”赢得世界的尊重,为城镇类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丽江模式”,走出了一条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共生共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城镇类遗产保护提供“新标尺”
“丽江模式”,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可持续性文化旅游发展的丽江合作模式,它被制定成文件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导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纲要。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囊括大研古城(含黑龙潭)、束河古镇和白沙古镇三个部分,总面积7.435平方公里。人们最耳熟能详的“丽江古城”通常指的是大研古城,以厚重的历史、丰富的人文及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而闻名。束河古镇是纳西先民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的活标本,是对外开放和马帮活动形成的集镇,而白沙古镇更是具有纳西遗风的原始生态村落 。
丽江古城是自然美与人工美,艺术与适用经济的有机统一体,是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现今的丽江古城家家流水,户户垂杨,天然灵动,一街一景,其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与自然美妙的“小桥流水人家”特征,得益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专门保护机构的设立。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始终是丽江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平衡的核心命题。当地遗产保护管理部门坚持“修旧如旧、恢复古城原貌”的保护理念,科学、全面、完整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让全世界共享丽江古城的独特风貌,创造出具有丽江特色的做法与经验,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经过26年的探索和实践,丽江古城构建了较为完备的世界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体系,探索出一条保护与利用共赢的科学发展之路。一方面,通过系统的保护、管理、监测等工作,使其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大力弘扬纳西文化内核,回归这座小城的自然古朴、淳厚民风、祥和宁静;另一方面,在科学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同时,加大对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弘扬,将各类文化元素植入游、购、娱、吃、住、行各个环节,用文化的浓度来稀释商业的密度。
比如,恢复茶马古道马帮景观、河水冲洗街道、放河灯、民族打跳、文艺表演等传统民俗活动;深度挖掘和整理诗词歌赋、东巴文化等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融入城市街区及休闲空间;鼓励支持从事东巴文化、纳西古乐、东巴陶瓷、民间手工艺、纳西传统木雕的单位和个人,在古城内从事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展示活动;逐年将公房院落用于民族文化项目的开发,实施名人故居遗迹修复、人文景观建设和民俗文化展示等项目;设立大觉宫茶马古道主题展览、方国瑜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黑龙潭建筑群书画展厅、免费图书阅览室和古城历史文化展示馆等;通过举办文博会、文创大赛、打造丽江古城IP形象等举措,创新开发一批兼具传统性、艺术性、纪念性、实用性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给古城带来新气象、注入新动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古城丽江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老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
遗产专家一致认为,“丽江模式”为世界遗产保护带动旅游业,旅游业发展反哺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经验,为遗产保护和开发提供了“新标尺”,成为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实现互利共赢的突出典范。
深度激活文化遗产基因
爱上丽江的理由有很多,到古城听民谣算一个。
每周五、周六19:00,丽江古城玉河广场,悠扬的民谣划破夜空,沸腾一座城。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感受丽江、融入古城,2021年,丽江古城景区推出民谣音乐广场活动,邀请乐队为游客倾情献唱,同时进行线上直播。在“慢、悠、平、静”的诗意丽江,听民谣音乐、享惬意时光,游客徜徉在古城,新添一份“舍不得”。
夏时勇和他的“醉乡民谣”便是丽江古城民谣广场的主力军。从曾经的参与者到如今的承办者,夏时勇心中多了一份荣耀和责任。
“我想用专业的技术服务更多的乐队和歌手,希望将来可以举办属于丽江古城的民谣音乐节。”夏时勇说。
今年6月以来,连续16期32场民谣音乐活动,让丽江古城“吸睛”又“吸粉”。除了民谣,更多文旅业态在古城萌芽新生,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2018年,李择西在丽江古城开设首家剧本杀沉浸式体验馆。沄汐剧本杀以古城为线索,融入当地文化元素,让玩家在沉浸式游玩过程中了解丽江古城,传播古城文化。
“它以游戏为载体,让玩家在整个古城内自由观光游览,走进文化院落,参与角色扮演、游戏互动,在潜移默化中更深层次了解丽江文化。”李择西说。
民谣音乐、剧本杀等是丽江古城新文化元素的典型代表。近年来,为了让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丽江古城的文化保护与传承进入更加全面、系统、科学的轨道:加强传统文化保护的顶层设计,从业态清理、业态提升、业态管控进行“腾笼换鸟”,从划分功能板块和主题街区进行空间落位,持续优化业态扶持项目,全方位打造“文化游”“文化购”“文化行”,业态转型升级始终在路上。
手道丽江,东巴造纸大师和秀昌仔细地撕扯着荛花树皮,亲手经十道工序古法制作东巴纸;天地院,75岁的和学光为古老的纳西族歌舞填词,赋予传统文化新内涵;油纸伞创意街、一滴水玉壁、马帮文化街、樱花餐厅、大研花巷等成为网红文化新地标;沄汐客栈,一群年轻人沉浸在剧本杀角色里,悄悄隐入古城某一角落……
多元文化业态不仅守住了古城的血脉和根基,也传承、重塑了世界文化遗产的“魂”。在政府与民间共同努力下,保护古城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古城管理者、原住居民、外来游客共同守护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觉自信,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把文化资源包装成产品,再找到合适的时机推向旅游市场,丽江古城循“古”向“新”,既激活了古老非遗的生命力,找到并创造传统文化与消费群体之间的“融点”,更契合了游客从走马观花到深度体验的需求升级。
深度激活文化遗产基因的丽江古城,其吸引性、体验性、参与性更胜往昔,成为游客逐梦“诗和远方”的归宿。
构建遗产地命运共同体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贪恋这座城。他们赋诗作画,恨不能将丽江古城的点点滴滴全部记录下来。
徐霞客在丽江的短短十六天,这里的绚丽山水和民族风情让他产生了刻骨铭心的“舍不得”情愫。洛克、顾彼得也在这座小城谱下了独属于他们的丽江恋歌。时光如梭,岁月匆匆。今天,仍有不计其数的旅人相继踏足这片土地,一段接连一段的丽江故事仍在不断被书写。
徐墨林十多年前来到丽江,再也不曾离开。他爱书,于是就在古城北门大水车附近觅得一处纳西院落,开了一家“六如书院”,深耕古籍线装书。线装书极为小众,加之古籍的阅读门槛较高,这让六如书院开店十年仍鲜为人知。
“天雨流芳,意思就是读书。”在徐墨林的心中,丽江古城是一座读书之城,本来就有它的魅力所在。“纸寿千年,线装书能让人联想起造纸艺术的前世今生。”
一方端正的砚台,足以阻挡喧嚣的车马;一行娟秀的小楷,也能照亮古城的星空。徐墨林看重的并不是大众的追捧,而是大隐隐于市难觅的知音。
六如书院是丽江古城“腾笼换鸟”导入的文化新业态之一。早在几年前,丽江古城就多方破解“商业味浓、文化味淡”现象,通过文化引领、项目带动、业态调整,不断提升古城的文化内涵,全面重塑古城的“精气神”。
大量的手工艺人纷纷涌入古城。丽江粑粑、手工皮具、铜银工匠、素描写生、肖像剪纸……本土的,外地的,官方引入的,慕名而来的,大家汇聚一座城,书写各自的丽江故事。
“铜器世家”传人和海之每天往返于白沙古镇和大研古镇之间。“古城的商业换了一批又一批。”在他的记忆中,最开始是木雕、竹雕、铜器等传统手工店,后来被披肩、银器、棉麻服饰等商品取代,现在东巴纸坊、汉服旅拍、文创产品、特色餐饮等占据了古城的大街小巷。
“不再是满大街的披肩、烙画和歌舞厅,这样也好,有利于我们发展。”和海之有些庆幸。他觉得,古城留下为数不多的铜器铺,“都是瑰宝。”
在丽江古城,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发生交流、碰撞、融合,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服务带来旅游新体验。当地政府和古城管理部门致力于构建遗产地命运共同体,打造共治共建共享的新型社区,增强古城“主人”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引导人们多层次、多领域、多方位参与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多角度、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推介丽江,真正融入古城、热爱古城,做到人人参与保护、处处都有服务,让广大群众和游客遇见美好、爱在古城。
回望历史,上世纪90年代的一场地震,丽江古城在灾难中重获新生,从此走向世界的舞台;2017年,以壮士断腕、正风肃纪的决心,直面游客所需所盼所忧所虑,用实际行动换来好口碑;为破解“商业同质化严重”现象,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模式,引入新业态,推广智慧旅游,古城的文化之魂得以重塑……丽江古城危中寻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驶向新蓝海。
26年间,丽江古城的保护管理者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认真履行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做出的郑重承诺,在不断创新保护理念、转变管理方式、促进合理利用、实现科学发展上下功夫,努力保护古城、建设古城、发展古城、繁荣古城,实现了景区、社区、遗产地一体化治理,构建了较为完备的世界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体系,探索出了一条保护与利用共赢的科学发展之路。
“所有游客、经营户、原住民,都是古城历史的执笔人,是古城未来的镌刻者、书写者。大家是命运共同体,没有局外人,都是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党组书记、常务副局长木丽表示,丽江古城有信心在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与旅游业创新发展之间持续找到平衡点,打造出更有文化内涵、更多业态产品、更加智慧便捷的古城。
岁月留痕,古城“新生”。古老与现代在这里碰撞,创新与传承在这里交汇,丽江古城一步千年,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