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越来越近了,青白江的一群中学生“脑洞”大开,他们制作了色彩斑斓的非遗作品,解读大运精神,共同表达了对大运的期待和向往。
01用面塑打造一场“大运会”
这个暑假,城厢中学美术老师邓昱招募了15名有面塑技艺特长的学生,参与《蓉宝迎大运》主题作品创作。他们将小小面团“七十二变”,让非遗面塑在指尖生花。
随着大运会临近,《蓉宝迎大运》也顺利完工,呈现了足球、篮球、乒乓球等10项运动造型,展现了精彩纷呈的赛事现场。“这些面塑都是由面材经过捏、搓、压、揉等14个制作步骤,耗时一个半月完成的。”邓昱手中拿着面塑娓娓道来。
如何用面塑表现生动的运动项目,邓昱花了不少心思。“构思、表达、五官、衣服、发饰等细节塑造是最难的。”为此,邓昱在网络上收集了不少资料。在造型上,邓昱以蓉宝着唐装的形象迎接大运盛会。“唐装是中国的传统服饰,熊猫是我们的国宝,希望两种文化符号结合,共同展示成都大运会魅力。”邓昱说。
面塑,俗称“面花”“捏面人”,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的一种,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了解,非遗项目进校园是拓宽学校美育的途径,也是学校开办面塑工作坊的初衷。“希望以非遗为载体,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邓昱说。
02剪艺青铜里的大运精神
剪纸艺术一直是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祥福中学校创新将剪纸与青铜文化融合,围绕“陆海联运枢纽 国际化青白江”这个主题,以“剪艺青铜”的形式,精心创作《“一路”欢歌》《蓉宝迎大运》等系列大运剪纸作品。
叠纸、构图、压边、下剪、上剪……一刀一剪中,“蓉宝火炬手”“青白江欢迎你”“在成都成就每一个梦想”等作品在巧手中顺利完成。经过染色、粘贴等步骤后,每个作品都形态各异,活灵活现。
“传统剪纸用普通材料就行,但学校的剪艺青铜选用的是韧性好、便于操作的牛皮纸。”指导老师刘体琪说。
描线画稿、调试小样、调准色相……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一件件题材多样、创意百出充满青铜古韵的剪纸作品一一呈现。
这些作品中,火炬熊猫作品占多数。参与作品创作的陈小雨认为,大运火炬传递的是一种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火炬手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责任和使命。“我在这里点燃了青春,有一天也能在这里成就梦想。”陈小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