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2023智慧城市与智能建造高端论坛暨中国建筑学会智能建造学术委员会年会在武汉拉开帷幕,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袁正刚受邀参会主论坛并发表《系统性数字化 推动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演讲,深入剖析建企数字化面临的核心痛点,旗帜鲜明的提出“系统性数字化”的建设理念,并分享了广联达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创新突破。
数字化投入不见效果?
企业在两大问题上缺乏深度认知
当前,建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一些建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仍有不少企业遇到了挫折。纵观其中的问题,有两个方面比较突出:一是数据,企业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没有形成资源,仍是零散孤岛式存在,导致不敢用、不好用、不能用;二是应用,建筑企业虽然建了很多数字化应用系统,但碎片化的系统未形成有效连接与协同,对业务的支撑有限,无法满足全局优化的需要。其直接导致,企业经营层看不到投入成果,管理层推广阻力巨大,执行层工作量不降反增。
袁正刚指出,这核心是对建筑业的业务本质及数字化的本质认知不到位。
如何理解建筑业?从业务上看,建筑业是“点线面体”融合而成的复杂业务系统。其中,“点”指建筑业有很多岗位;“线”指生产、商务、技术等职责清晰的业务线;“面”既指项目,也指人力、市场、财务等企业管理面;“体”指通过点线面相连接而构成的企业整体。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业务系统具有“四高”特性:即“高度专业”、 “高度协同” 、“高度独特” 、“高度动态”。建筑企业的业务本质及与生俱来的“四高”特性决定了建筑业业务系统管理的难度,决定了建筑业的数字化建设是复杂系统的问题,无法通过单点建设解决,需要系统性求解。
那数字化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袁正刚表示,是“数据+连接+算法”构建系统性能力。具体来说,数据要准确,即无修改、无掩饰、自动收集;数据要及时,即无延时、无丢失、无地理限制并实现多层级的零时差共享;数据还要全面,覆盖核心业务的生产要素、生产活动、管理活动。连接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连接不仅仅是把软件、硬件连接在一起,更需要与业务连接融合,最终目标是实现责权利清晰可靠的业务连接,内外协同,促进业务“高速运转”。算法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与落脚点,是数字化转型从流程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的关键。
不难发现,两者的理解中,都涉及了一个关键词:系统性。事实上,“系统性”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国内外对系统性的定义颇多,但共同点都是“要素、关系、准则”的三元系统论,而数字化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三个方面:数据、连接、算法。数据、连接、算法,高度对应系统论中的要素、关系、准则。可以说,数字化天然是解决系统性问题的根本解。
系统论三要素与数字化本质的关系对照
如何从建筑业务本身,理解“数字化天然是解决系统性问题的根本解”?袁正刚表示,从点状上看,每个岗位需要提供专业的软件,如造价员、设计师,他们所使用的软件完全不同;从线上看,每个管理的业务线,也需要有专业的、纵深性的软件系统去解决。譬如针对成本怎么解决,针对进度怎么解决,针对质量怎么解决;在面上看,对每一个项目,对每一个分公司,对子公司,对子集团或者总部来说,它的管理场景都不一样,譬如人力、财务、项目等,也都需要有相应的系统去解决。如果这些点-线-面相互之间能够建立有机的联系,就可以形成一个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解决方案。
袁正刚指出,“正是要用‘点-线-面-体’这样数字化的维度,去解决企业整体数字化转型的问题。要以系统性数字化为统领,打造数字时代的竞争力,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他指出,广联达构建了“113”的系统性数字化新路径,即1个核心目标、1套综合方案和3大关键支撑。在这其中“一套全面又可操作性的综合方案”最为重要。它包含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方案、多场景下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设计算量施工一体化、BIM+智慧工地一体化、项企一体化、行业业务平台建设等)、有效实施的落地方案(数字体检、转型指标体系、PDCA检视)等。
场景引领 平台筑基
一体化解决方案是核心
袁正刚表示,想要深入实践如此复杂庞大的转型,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而言,始终坚守系统性数字化的理念至关重要;但在此基础上,突破数据孤岛,实现业务贯“通”却不必一气呵成,可以分阶段实现。通过可识别的关键场景,分阶段的实现设计与算量打通,算量跟施工打通,最终实现设计算量施工一体化打通。以此类推,可实现BIM与智慧工地一体化打通,项目与企业一体化打通等,既具有可操作性又会带来较为明显的转型价值。
他同时指出,转型真正实现,底层还要必须有一个行业业务平台做支撑。行业业务平台需要海纳百川,将各种能力集成在一起,包括BIM、智慧工地、人工智能等,当这些能力在一个平台里相互连通,传统软件的概念已发生巨大变化。
举例来说,以前算量工程师需要打开电脑去算量,但现在,算量可能无处不在,比如做采购计划的时候,计划完成,月度采购量自动生成;做分包计划的时候,计划完毕,可能分包工程量自动生成;与此同时,某个工作面的工程量也同步生成。这样一种“平台+组件”的架构,将使以往单点的软件应用转为集成有价值的服务。
基于这样的理念,广联达一方面高度重视多业务场景的一体化贯通,另一方面反复打磨行业业务平台。截止目前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广联达华南总部基地项目,就是设计算量施工一体化的典型实践。该项目是国内首个采用广联达自主研发的国产三维设计软件及协同平台,实现建筑、景观、室内全专业协同设计,以及各参建方多方联动的设计管理、设计算量、设计施工一体化的代表项目。
项目通过云平台整合企业管理及项目全流程数据资源。首先,借助“云+端”设计管理体系实现业主、设计、施工多方联动,从而实现设计管理可视化,过程数据可追溯,资源可复用,实现设计管理一体化;第二,从成本视角推导设计,在设计源头把控成本,并实现了模型数据无损传递,一键招投标算量,实现设计算量一体化;第三,通过设计模型维护至落地,模型直接出图指导施工,实现“一模多用”、“一模到底”,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
而在平台打磨方面,广联达以场景建设为牵引,通过“平台+组件”的方式积累和打磨行业数字化核心能力——数字项目集成管理平台。该平台是国内目前为数不多的具有国产自主知识产权的底层Paas平台。该平台具备了标准化SaaS应用快速开发和个性化解决方案规模化交付的能力。平台在2022年下半年实现了对行业客户和ISV的开放,为行业提供了数字建筑底座能力。
北京建工集团在该平台的加持下,率先开启了其企业级项目管理平台+组件模式的试用,截至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数据治理项目一期上线,完成集团数据标准的制定和重点项目数据接入。其应用实践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合同管理智能化应用方面,其通过AI辅助合同审查、系统代替人工审核,实现海量合同的自动生成、自动识别、自动审查、自动推动,其联通招采平台、OA办公、法务审核等多方主体,实现整体效率8-10倍的提升。
在市场营销商业智能分析方面,其通过实时检视整体市场、区域市场、重点城市市场、单位市场经营的运行变化,提升了对市场运行感知力;通过分析主要竞争对手、重要客户、招标代理单位,发现自身发展优劣势,以及了解客户投机经营状态,提升了对市场环境判别力;通过对数据中台所反应的现实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思路,应用大数据分析提升中标率,从而实现市场营销管理效能的提升。
在数字供应链方面,通过供应链一体化的建设,打造数字化供应链管理运营体系,除了内部流转更加顺畅,还可以服务区域内的其他公司,不仅实现了企业产业链业务的新拓展,还为公司降本增效保驾护航。仅2022年,线上招采系统总计覆盖3800余人,执行采购任务13000余笔,累计中标额900多亿,钢筋、商砼、普通干混砂浆、加气块等物料的线上采购价,均实现了大幅度降本,真正实现了以平台促管理、向集采要效益。
强化保障
“三个升级”构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
在谈及系统性数字化建设如何落地的时候,袁正刚强调,推进系统性数字化建设,需要牢牢把握三个升级,即转型认知升级、转型能力升级、合作伙伴升级。
在这三者之中,首先就是要实现认知升级。其坦言,数字化转型的最大难题不是技术、不是方法,而是如何激活决策者及普通员工对数字化转型的正确认知。对领导层而言,要提升数字化转型是系统性认识,要增强转型需量身定制的认知,要从企业战略层面主导转型;对于管理人员,要加强方法学习和基础理论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强化数字思维,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对基层员工来说,要积极运用数字技术解决业务实际问题,升级技术和知识结构,充分感受转型成效。
第二是加快能力升级,企业要构建与数字化转型新匹配的能力。如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能力、IT项目管理能力(包括总规、总集、总控等)、数据运营能力(数据治理、数据增值服务)、数字化保障能力(管理体系、数字素养)、数字生态整合能力等,为顺利开展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
第三是伙伴升级。袁正刚表示,随着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对数字化的合作伙伴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数字化赋能者,不仅仅是提供软件,而是要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要具备系统性的数字化能力,能够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
具体来说,数字化的合作伙伴,首先要有数字化战略咨询能力,需要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数字体检,提出针对每个企业符合自身的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这里面有战略的架构,有业务的架构,有数据的架构;其次,需要有数字化解决方案与系统建设能力,这包含企业决策、项目管理、岗位提效的能力,也包含平台类建设的能力,核心的是背后的数据治理。第三就是数字化的系统实施,譬如数字化人才建设、二次开发、数据增值服务等等,这样才能真正的让数字化落到实处。
袁正刚表示,数字化转型,最终是要用数字化技术和能力,驱动商业模式创新和商业生态系统重构。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终极方向。作为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广联达将以“系统性、专业性、开放性”为转型价值方向,希望能够为产业运营者的系统性数字化建设持续赋能,共同推动产业变革。其最后表示,对于整个建筑行业而言,系统性的数字化确实很难,其需要产业上下游同心协力,去不断打磨和建设,“只要我们一起往这个方向走,路虽远,但必将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