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瑛
2016年李峰先生和汤钰林先生编著出版的《苏州历代人物大辞典》收录了一万二千余人,或苏州本地人,或侨居吴门的异乡人,或与苏州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人物,尤其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让苏州地方文史研究者获益匪浅。而我在数年前整理过云楼藏清代民国信札时,借助这本大辞典,了解了不少“小人物”,解决了不少难题。李峰先生在撰写苏州稻香村合伙人沈祖荫条目时,积累了相关稻香村的资料。苏州稻香村是经原贸易部和商务部先后评审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始创于清代乾隆时期,被茶食糖果行业公认为“稻香村”正源本尊。2017年国家将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任务和规划项目。于是李峰先生在完成人物大辞典编写工程后,启动研究中华老字号稻香村的工作,并获得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的立项资助,于2022年推出与王晋玲女士合著的《苏州稻香村史稿》一书,共计8章,连带稻香村大事年表、传统产品等附录78万余字,被誉为“致力于中华老字号保护与传承的史学力作”。
写史贵在有据,不能凭空想象,故而李峰先生到北京市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第一历史档案馆、第二历史档案馆、苏州市档案馆等档案馆查阅档案,并阅读地方史志、图书报刊和公私所藏函札、账簿等大量文献,全面梳理“康乾盛世”以来苏州的区位优势、商贸经济、生态环境、饮食特色和稻香村老字号两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多年前南北稻香村之争一度甚嚣尘上,而档案文献可谓是最有力的佐证。稻香村创立于何时?专家学者众说纷纭,一说明末清初,一说乾隆元年(1736),一说乾隆三十八年,一说嘉庆十五年(1810),作者在第一章《康乾盛世与苏州稻香村的诞生》中,综合各种史料,考证稻香村创立于乾隆时期足征可信,认为稻香村成立的时间可追溯到乾隆元年(1736)。苏州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旖旎的田园风光曾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咏诗讴歌,白居易曾吟唱:“江南九月未摇落,柳青蒲绿秔稻香。姑苏台榭倚苍霭,太湖山水含清光。”“稻花香里说丰年”,“稻香”二字既渲染了美好的诗意,又表达了丰收的喜悦,而生产苏式糕点的稻香村自然离不开吴地的各色稻米,追求奢侈生活的吴中男女的舌尖需求又催生了稻香村茶食糖果的诞生。作者对稻香村之名号来历也详加考证,认为稻香村名号“源自魏文帝曹丕启迪,历代名家钟情,充满诗情画意,蕴含着对丰衣足食的向往,体现了苏州悠久的农耕传统、经济生态和人文内涵,是苏州人精致生活和绿色家园的历史文化铭牌,名雅格高,故能无胫而行,传之久远。”作者纵览原始文献和各类著述,辨别真伪,审慎推断,因此史料翔实、考证严谨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作为中华老字号,稻香村的发展离不开时代背景、地理环境、人文经济等因素,同样离不开经营者沈祖荫的谋篇布局。苏州稻香村从乾隆年间创办,经过咸丰庚申之乱和同治中兴,到光绪年间得到长足的发展,商业声誉良好,服务理念先进,并注重广告宣传,加之沈祖荫始终秉持“老老实实品质第一,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祖训开展业务,且思想较为开明,紧跟时代潮流,在经营管理和组织方式上逐渐走向近代工商管理模式。沈祖荫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向商部注册成立苏州稻香村茶食糖果公司,使之成为苏州、江苏乃至全国茶食糖果业与饮食服务业第一家注册公司。“从传统工商阶层向近代工商资本家递嬗,沈祖荫尚属创榛辟莽、转型过渡的一代。”次年沈祖荫增资改组,扩大资本,聘用才能突出的徐干棠为经理,稻香村参加南洋劝业会和江苏省商品陈列展览等系列活动,加强同行联系,提升竞争能力,扩大产品影响。作者用较多笔墨叙述沈祖荫执掌时期稻香村的作为,如与同业觅地建造永寿善堂,制订《苏城糖果公所简章》,“以联络商情、亲爱同业为宗旨”,公布兴办施棺、义阡、养老、矜寡、恤孤、蒙塾六项善举。随着晚清推行新政,商人的参政意识日益增强,沈祖荫积极参加江苏省谘议局议员的竞选活动,在与地方士绅、商界精英的角逐中获得高票。尽管沈祖荫最后落选,但之后被推举为长洲县南桥镇自治董事会总董,并于1918年当选为苏州商团二部部长,又在观前市民公社评议部担任评议员,其影响力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得以提升。作者以晚清民国时期苏州商会、商团、市民公社等商人自治组织的活动为背景,描写沈祖荫在此期间顺势而为,参与各种活动,发展壮大稻香村及其工商界人士传统社会责任意识的延续与参政意识的觉醒。宏观铺垫与微观叙事相结合,将稻香村纳入苏州工商经济的整个版图中叙述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苏式糕点与京式糕点、广式糕点齐名,因此稻香村所产茶食糖果深受南北人士的喜爱,于是以稻香村为名的店铺遍及华东、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各地区,以至有“姑苏稻香村,足迹遍天下”之说。然而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的仿冒稻香村严重影响了姑苏正宗一脉,清光绪初年苏州稻香村连续在上海《申报》刊登防止伪冒的声明。陈莲痕在《京华春梦录》中说:“姑苏稻香村以售卖糕饼蜜饯著名,招额辉煌,谓他埠并无分出。然都门操糕饼蜜饯业者以‘稻香村’三字标其肆名,几似山阴道上之应接不暇。”在商业文明和市场经济尚不发达、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的时代,尽管苏州稻香村屡次在《申报》《新闻报》等新闻媒体发声警告,表明“只此一家,别无分出”,却收效微乎其微。作者在第八章《其他地区“稻香村”老字号考录》中,专设《苏州稻香村与其他稻香村关系的历史观照》一节,指出各地仿冒稻香村“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正常秩序,阻碍了老字号独特技艺的传承、交流和进步,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危险甚巨”。
作者以科学的态度、丰富的史料、严谨的考据,研究苏州稻香村的历史,这对弘扬与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老字号的技艺、扩大地方饮食文化影响等方面,均有较高的现实意义与文化价值。由于全书运用大量档案文献,故本书也不失为一部学术价值与史料价值并重的作品。全书配以大量稻香村仿单、注册商标、广告、包装盒、档案等作为插图,增加了阅读的直观性与趣味性。诚如熊月之先生在序中所言:“这部稻香村史,必然会伴随稻香村的产品,香溢四海,流传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