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凭借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在冰雪旅游领域发展迅猛。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更是为吉林冰雪旅游注入了强大动力,冰雪旅游已成为吉林的新年俗。长春作为吉林的省会,伊通河贯穿市区,拥有独特的冰雪资源与文化底蕴。开发伊通河冰雪旅游,能丰富当地旅游产品体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还能传承和弘扬冰雪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对长春乃至整个吉林省的经济文化发展意义重大。
一、长春伊通河冰雪旅游资源现状
1.1 资源概况
伊通河作为黑龙江支流松花江支流饮马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吉林哈达岭山脉青顶子岭北侧,流经长春市区等地。长春地处东北平原,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降雪量大,积雪期长,这为伊通河冰雪资源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伊通河沿岸冰雪纯净度高,形态丰富多样,既有广袤的雪原,又有形态各异的冰挂、冰瀑等景观。河面宽阔封冻后,冰面平坦开阔,为开展各类冰雪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其独特的冰雪景观与周边城市风貌相结合,构成了极具魅力的冰雪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观赏和体验价值。
1.2 开发现状
近年来,长春伊通河冰雪旅游开发取得了一定进展,开发程度逐渐提升。已打造出一些冰雪旅游项目,如冰雪雕塑展、冰上运动项目等,吸引了一定数量的游客。据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冬季,伊通河冰雪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同比增长15%。游客主要来自长春本地及周边城市,以家庭游、亲子游为主,也有部分冰雪运动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前来。但整体来看,开发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项目类型相对单一,缺乏创新性,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对游客的吸引力有限,在宣传推广方面也还有待加强,与国内知名冰雪旅游目的地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长春伊通河冰雪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2.1 服务设施设备不足
长春伊通河冰雪旅游在交通方面,公共交通线路覆盖不够完善,从市区到伊通河冰雪旅游景区的公交班次较少,且发车间隔较长,导致游客出行不便。住宿方面,周边酒店、民宿数量有限,难以满足旺季游客的住宿需求,且部分住宿设施陈旧,卫生条件和服务质量有待提升。餐饮设施也存在不足,景区内餐饮店数量不多,提供的餐饮种类单一,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口味需求,部分餐饮店还存在价格偏高的问题,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
2.2 冰雪文化内涵欠缺
长春伊通河冰雪旅游在文化挖掘上,对当地独特的冰雪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挖掘不够深入,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冰雪文化故事和传说。在文化传播方面,传播渠道单一,主要依靠传统的旅游宣传手册和景区讲解,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新媒体的利用不足,导致冰雪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有限。冰雪文化活动也较为缺乏,除了一些常规的冰雪节庆活动外,缺少能深入体验冰雪文化、参与性强的活动,难以让游客真正感受和了解伊通河的冰雪文化。
2.3 产品种类单一
目前,长春伊通河冰雪旅游产品主要集中在冰雪雕塑展、冰上运动等传统项目上,缺乏创新性和特色性。对于喜欢刺激的年轻游客和追求文化体验的中老年游客,缺乏针对性的冰雪旅游产品。与国内其他知名冰雪旅游目的地相比,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产品的组合和延伸也不够,不能将冰雪旅游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其他旅游资源有效结合起来,提供多元化的旅游体验,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导致游客的重游率较低。
2.4 市场定位模糊
长春伊通河冰雪旅游在市场定位上不够明确,没有清晰地界定目标客群。在宣传推广中,对不同客群的需求和偏好缺乏深入分析,导致营销策略缺乏针对性。对于家庭游客、年轻游客、老年游客等不同群体,没有制定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方案。在与周边其他冰雪旅游目的地的竞争中,也没有突出自身的独特优势,导致在游客心中的形象不够鲜明,难以吸引特定客群前来旅游,影响了客源市场的拓展和市场份额的提升。
2.5 人才培养滞后
长春伊通河冰雪旅游在专业人才方面存在较大缺口。冰雪旅游规划、管理、运营等方面的人才较为匮乏,导致在项目开发、运营管理等方面缺乏专业指导。冰雪运动教练、导游等专业技能人才不足,难以提供高质量的冰雪运动教学和旅游服务。人才培养机制也不完善,缺乏与高校、职业院校等合作培养冰雪旅游专业人才的平台和渠道,对人才的引进和激励机制也不够健全,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制约了伊通河冰雪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内外冰雪旅游开发经验借鉴
3.1 国际经验
法国的滑雪胜地如霞慕尼,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完善的设施和高品质的雪道,吸引着全球滑雪爱好者,每年接待大量游客。意大利的科尔蒂纳丹佩佐曾举办冬奥会,其雪道丰富多样,配套设施完善,还注重冰雪文化的传播。瑞士的达沃斯不仅有优质的滑雪资源,还举办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活动,提升了冰雪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法国、意大利和瑞士的滑雪胜地通过打造独特的冰雪品牌、完善基础设施、丰富冰雪活动内容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方式,成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为长春伊通河冰雪旅游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
3.2 国内经验
吉林市作为国内冰雪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有着丰富的经验。其凭借“雾凇之都、滑雪天堂”的美誉,充分利用独特的冰雪资源,打造了以“粉雪、雾凇、寒江、林海、温泉”为特色的冰雪旅游产品。通过建设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试验区、松花江雾凇观光旅游休闲带等举措,完善了冰雪旅游基础设施,提升了服务品质。还积极举办各类冰雪节庆活动和冰雪运动赛事,提高了吉林市冰雪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吉林市在冰雪人才培养、冰雪文化挖掘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为长春伊通河冰雪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四、长春伊通河冰雪旅游开发建议
4.1 完善服务设施设备
在交通建设方面,应增加从市区到伊通河冰雪旅游景区的公交线路,提升公交班次密度,缩短发车间隔,还可开辟旅游专线,方便游客直达景区。住宿上,鼓励和支持周边建设更多酒店、民宿,提升现有住宿设施的卫生条件和服务质量,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主题酒店和精品民宿。餐饮方面,引入更多餐饮品牌,丰富餐饮种类,满足不同游客的口味需求,加强对餐饮店的价格监管,确保价格合理。通过这些措施,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实惠的旅游体验,提升伊通河冰雪旅游的整体吸引力。
4.2 提升冰雪文化内涵
深入挖掘伊通河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搜集整理与冰雪相关的故事、传说,赋予冰雪旅游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新媒体渠道,开展冰雪文化主题宣传,制作精美的宣传视频、图文,推送冰雪文化知识、活动信息,扩大传播范围。举办形式多样的冰雪文化活动,如冰雪文化节、冰雪艺术展、冰雪民俗体验活动等,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伊通河冰雪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冰雪旅游的文化吸引力,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感。
4.3 丰富冰雪旅游产品
开发冰雪研学产品,与学校、教育机构合作,推出冰雪科普、冰雪艺术创作等研学课程,让学生在游玩中学习冰雪知识。打造特色冰雪运动产品,针对不同人群设置难度不同的滑雪道、雪地摩托赛道等,满足专业滑雪爱好者和初学者的需求。还可开发冰雪娱乐产品,如冰雪乐园、雪地拓展训练等项目,增加游客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将冰雪旅游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资源结合起来,推出组合式旅游产品,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率。
4.4 找准市场定位
通过对客群的分析,将目标客群定位为家庭游客、年轻游客和老年游客。针对家庭游客,推出亲子冰雪活动、冰雪主题酒店等;针对年轻游客,打造时尚、刺激的冰雪运动和冰雪娱乐项目;针对老年游客,开发休闲养生类冰雪旅游产品,如温泉养生、雪地漫步等。在营销策略上,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旅游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精准推广,突出伊通河冰雪旅游的独特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吸引更多目标客群前来旅游,提升市场份额。
4.5 加强人才培养
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建立冰雪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开设冰雪旅游规划、管理、运营等专业课程,培养专业型人才。鼓励和支持现有从业人员参加冰雪运动教练、导游等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业务能力。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提供优厚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吸引国内外冰雪旅游领域的专业人才来长春伊通河工作。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对优秀人才给予奖励,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伊通河冰雪旅游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随着冰雪旅游市场的不断拓展与人们对冰雪体验需求的日益多样化,长春伊通河冰雪旅游前景广阔。未来有望借助智能化、绿色环保等技术,提升旅游设施与服务水平。深入挖掘与传播冰雪文化,增强文化吸引力。通过创新旅游产品,拓展客源市场,打造集观光、娱乐、研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冰雪旅游目的地。在政府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推动下,长春伊通河冰雪旅游有望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冰雪旅游品牌,带动当地经济与文化全面发展。
